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重拾自信与健康的康复之路

  • 1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重拾自信与健康的康复之路封面图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重拾自信与健康的康复之路

小李刚做完月子,原以为生活会慢慢回到正轨,却时常有些说不出口的尴尬:比如打喷嚏时裤子有点湿、想运动却总感觉下腹有坠胀感。其实,这类问题在许多新手妈妈中并不少见。有些人只是偶尔觉得不舒服,有些则被困扰得连日常活动都受影响。大多数人不好意思讲出来,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01 产后身体的小变化,别急着忽略

刚开始时,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其实很不明显。有的人在笑、咳嗽或者跳跃时,偶尔出现一点尿液渗出;有的可能感觉下腹隐隐有压力,或在用力排便时感到不顺畅。这些细微的不适常常被当成产后“正常现象”。

要留心的是,这种轻微、不规律的问题,如果拖久了,有可能悄悄发展成每天困扰生活的小麻烦。日本一项社区研究发现,产后女性在头3个月内,约有35%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盆底不适,但大部分人一开始并不重视(Miedema, SJ et al., 2020)。

小提示:
如果发现咳嗽或大笑时偶尔尿湿裤子、或感觉阴道口松弛感,可以尝试记录一下发生频率。这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关注。

02 明显症状:这些信号不容忽视

真实案例:42岁的陈女士,半年多前生产后,开始出现持续的尿失禁。最开始是偶尔漏尿,但最近变成一走路就会不自觉地流尿,担心别人发现,心理压力也变大,甚至影响到和家人的沟通。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失禁问题 长期反复出现尿液渗出,有时夜间也控制不住。
盆腔不适 常感下腹或阴道坠胀、下腹部隐痛,变得越来越明显。
性生活困扰 伴有疼痛、干涩或性欲减退,影响夫妻关系。
排便异常 便秘或排便时不易控制,有时还会有肛门松弛感。
🤔 如果上述问题持续存在,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不要讳疾忌医,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

03 成因揭秘:哪些因素让盆底变脆弱?

  • 分娩方式: 研究发现,自然分娩(尤其是大宝宝或难产)比剖宫产更容易造成盆底肌和相关神经的损伤。
  • 孕期变化: 随着子宫增大,对盆底的压力逐渐增大,容易让相关结构变松。
  •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盆底组织弹性和修复能力会下降。
  • 遗传倾向: 有家族史(比如母亲或姐妹产后也有相关问题)的女性,风险会更高(Hagen, S. et al., 2014)。
  • 生活压力: 长时间便秘、频繁提重物或产后久坐不活动,这些日常习惯也会让盆底负担变重。
盆底功能障碍并不是个人的“过失”,也不是身体虚弱的表现,而是很多生活细节与身体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04 康复训练:善用正确方法,恢复更轻松

恰当的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当前症状,对预防将来更严重的问题也有好处。这里总结几种主流且实用的恢复方式,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

训练方法 具体形式 建议频率
凯格尔运动 像憋尿一样收缩盆底肌,维持3-5秒,再慢慢放松 每天2-3组,每组10-15次
物理治疗 由物理治疗师指导,使用专门设备促进肌肉恢复 一周1-2次,连续4-8周
职业治疗 针对个体的日常活动训练,如改善用力习惯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计划
做凯格尔运动时,注意不要憋气或用力挤压腹部。每次训练后注意休息,效果反而更好。

05 日常吃得科学,康复路上加一把力

  • 高蛋白食物 (如鱼、蛋、豆制品) - 有助于人体修复组织,产后恢复期间尤为重要;建议每天至少1-2次。
  • 新鲜蔬果 (如菠菜、猕猴桃) - 富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对增强组织弹性、预防便秘有好处;每餐都适量搭配。
  • 全谷杂粮 (如燕麦、糙米) - 可维持血糖平稳、帮助身体恢复能量;每天以主食形式换一至两次即可。
  • 奶类食品 (如牛奶、酸奶) - 含丰富钙和蛋白质,有利于肌肉弹性恢复;建议睡前一杯温牛奶。
补充足够水分(1500-2000ml/日),有助于肠道健康,顺利排便也能减轻盆底压力。

06 专业支持+心理疏导:双管齐下更有效

有些时候,仅靠自己锻炼或者饮食调整,效果并不理想。产后如果症状影响了正常生活,建议主动与妇产科或专科康复门诊沟通。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推荐评估或治疗,比如进行盆底肌电图、超声等检查(Bo, K., & Hilde, G., 2013)。

🧑‍⚕️ 有心理压力别硬撑,适当找专业心理疏导也很关键。有研究显示,心理疏导能有效减少产后焦虑和自责感,让康复路上少走弯路(Green, JM et al., 2016)。

简单来说,关注产后身体的小变化,不是矫情,而是对健康负责。主动寻求帮助,能让自己更快恢复自信。

参考文献

  1. Miedema, S. J., et al. (2020).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Dutch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51, 16-22. DOI:10.1016/j.ejogrb.2020.05.020
  2. Hagen, S., et al. (2014). "Natural history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 postnatal women: A longitudinal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121(1), 53-62. DOI:10.1111/1471-0528.12426
  3. Bo, K., & Hilde, G. (2013). "Does it work in the long term?—A systematic review on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 32(3), 215-223. DOI:10.1002/nau.22321
  4. Green, J. M., et al. (2016).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15(2), 227.e1-227.e7. DOI:10.1016/j.ajog.2016.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