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以导管介入溶栓重塑呼吸奇迹
有时候,剧烈的胸闷或气促并不只是普通感冒。比如一位70岁的女士,旅途中长时间坐车后,突然觉得心跳快、呼吸急促,还以为只是旅途疲惫。没想到送医检查显示是肺栓塞。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它可能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中埋下隐患。
别忽视:
肺栓塞虽然来得突然,但背后往往有长期的风险因素在酝酿。它对健康的危害不仅仅是一时的不适,如果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威胁生命。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指的就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主要是血块,有时也可能是脂肪或空气)堵住了肺动脉的“主干道”。简单来说,相当于城市里的主路突然发生了“堵车”,让气体交换受阻,肺和心脏的压力骤然升高。
常见堵塞物 | 作用部位 | 对呼吸的影响 |
---|---|---|
血栓(最常见) | 肺动脉主干或分支 | 供氧减少、气促 |
脂肪微粒 | 小分支动脉 | 轻度/中度气促 |
空气气泡 | 大/中型分支 | 突发性症状 |
1. 血栓形成(DVT)
大多数肺栓塞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症,DVT),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血流到肺部。有研究显示,90%以上的肺栓塞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Kearon, C., 2003)。
2. 长时间卧床或久坐
比如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长途旅行不活动,下肢循环慢,容易导致血液在腿部“淤积”,增加血栓风险。
3. 肥胖与肿瘤
肥胖会让血液更容易“粘稠”,而肿瘤或癌症本身及其治疗也容易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4. 遗传和年龄
年龄越大,血管老化,血液流速变慢,遗传性凝血障碍比如抗凝蛋白缺陷等也会增加风险。
导管介入溶栓,顾名思义,就是医生借助影像导航,将一根“细软的管子”通过血管精准送到阻塞区域,把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位置,让药物和“堵塞物”正面对抗。
步骤 | 操作简述 |
---|---|
1. 穿刺置管 | 常从腿部或手臂静脉进管 |
2. 影像定位 | 借助CT或超声精确定位血栓 |
3. 投送药物 | 专门的溶栓药剂缓慢注入 |
这样一来,药物浓度高而且作用时间长,让血栓“原地瓦解”。比直接打针效率高不少,特别适合紧急、危重患者。🌬️
导管介入溶栓技术虽好,却不是所有肺栓塞患者都能用。它主要适合中重度肺栓塞、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全身溶栓有高风险的人。
- 突发严重气促、低氧血症,有生命危险者
- 全身溶栓禁忌,但局部治疗风险较低者
- 传统抗凝药物无效/不能耐受的患者
- 近期有大出血(比如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
- 已知出血性疾病患者
- 重度肝肾功能衰竭者
肺栓塞有办法预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就能帮大忙。尤其对高风险人群,早预防、早获益。
- 多喝水:有助降低血液黏稠度。每次起床后喝一杯水,避免长时间口渴。
- 经常活动:工作期间,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长途旅行时适当活动下肢。
- 饮食推荐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维生素K和纤维,促进血管健康 + 每日摄入一两种,如菠菜、芥蓝,清炒或做汤都可以
- 三文鱼 + 丰富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抗凝和保护血管 + 建议每周吃2次,烤、煎、煮均可
- 坚果类 + 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血管弹性 + 每日一小把,适量为佳
如果出现突发严重气促、胸部疼痛、晕厥等症状,尤其近期有外伤、手术、长途旅行史,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大型医疗机构急诊科。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导管介入溶栓正逐步向微创、智能化发展。未来,借助新型药物、个性化导航设备,医生能够对血栓进行“点对点”处理,既提升安全性,也减少副作用。(Tapson, V. F., 2018)
- Kearon, C. (2003). Natural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107(23_suppl_1), I-22-I-30.
- Goldhaber, S. Z., & Bounameaux, H. (2012).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Lancet, 379(9828), 1835-1846.
- Tapson, V. F. (2018).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8(10), 103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