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多动中的思考:揭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多动中的思考:揭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封面图

多动中的思考:揭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01 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的孩子总是小动作不断、坐不住,就算是安静的课堂也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偶尔有人觉得自己“心里有只猴子”,这其实是在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单来讲,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情况,表现在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过多和冲动,偶尔会闯祸。

一项发表于 (Polanczyk et al., 2015,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的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HD影响了约5%的学龄儿童,也就是说在一班40人的教室里,可能有2个人正经历这种“小发动机”暂停不了的状态。ADHD并不仅仅是“调皮”,长期下去可能影响学习、自信心及人际关系。

💡 轻微时,可能只是偶尔发呆或走神;症状加重时,会表现为持续的难以集中注意力和难以控制行为。

02 症状表现和警示信号

ADHD最开始可能有些微妙的表现,比如偶尔听课会走神,或不经意间忘记老师刚说过的话。但如果孩子经常作业丢三落四,上课总是手脚不断,或者插话打断别人,并持续多个月,这就成了大家需要关注的信号。下面用表格帮你快速分辨:

早期信号 明显症状
偶尔犯迷糊、作业经常找不到 连续数月无法跟上课堂进度,经常激动或无视规则
轻微分心、偶尔小动作 频繁干扰别人,容易激惹打架
👀 9岁小明总是忘带笔,老师提醒多次仍无起色,家长这时就要小心是否是ADHD的明显信号。

不同程度症状也影响孩子自信心和学校表现。长期拖延和不专心,容易影响成绩,也可能让孩子觉得“怎么我老是做不好”,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03 ADHD的风险与成因

其实,大部分ADHD不是家长教育问题,而是受到遗传、脑部发育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遗传可能是“引擎启动键”,数据显示,如果父母中有ADHD史,孩子患病风险会提升3-4倍(Faraone et al., 2015,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 遗传因素: 有些基因会让大脑内多巴胺(一种助力注意力的化学物质)信号传递“不够顺畅”。
  • 环境影响: 妈妈孕期吸烟、早产或头部外伤都可能增加风险。
  • 大脑结构差异: 部分研究显示,ADHD孩子的大脑某些区域比同龄人“活跃”或者“发育稍慢”。

ADHD还常伴有一些其它风险,比如学习困难、冲动带来的事故风险,甚至有时影响成年后的情绪健康。要留心,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纠正”的问题,用力批评反而可能加重压力(Biederman et al., 2004, Biological Psychiatry)。

04 传统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是药物。药物主要分成两类:兴奋剂和非兴奋剂。兴奋剂药物(如甲基苯丙胺类,即哌甲酯)可以让大脑专注力“提速”,而非兴奋剂类(如托莫西汀)适合部分副作用明显或者不能耐受兴奋剂的儿童。

药物类型 作用原理 优点 常见副作用
兴奋剂(哌甲酯等) 提高大脑注意力通路的信号 见效快,多数孩子有效 食欲下降、轻微睡眠障碍
非兴奋剂(托莫西汀) 调节注意力区域的递质 适用于不耐受兴奋剂的孩子 轻度困倦、情绪波动

比如有位11岁的女孩,用了兴奋剂药物后,课堂注意力提高了,但最初几个星期晚上不太容易入睡。经过医生调整剂量,副作用减轻。这个例子说明,药物治疗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在专业指导下个性化调整。

📋 药物疗效因人而异,切勿自行用药,更不要随意加减剂量。

05 行为疗法:改变行为的力量

相比“化学钥匙”,行为疗法像是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成长教练”。其核心在于正向激励和设定清晰规则,让孩子能有清楚的目标和及时反馈。比如:“如果坚持按时写作业就能贴一颗星星,集满五颗就能玩30分钟喜欢的游戏。”

  • 正面激励: 用实际奖励(贴纸、额外活动)鼓励好行为,强化注意力或自控力提升。
  • 环境调整: 家庭中可减少干扰,专门为做作业设立安静角落,让“分心”不易发生。
  • 行为管理: 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逐步培养做事的专注和计划性。

10岁的明明在接受了行为疗法后,老师发现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家里冲突也少了。这个过程虽然慢,但只要坚持下去,变化是能看到的。

🧩 行为疗法常与药物治疗结合,能提升整体疗效,并减轻依赖药物的担心。

06 家庭与学校的支持:共同努力

ADHD的管理不只是医生和孩子的事,家庭和学校也需要同心协力。当家长能理解孩子的困扰,而不是一味责怪,正向沟通会变得更容易。学校老师也可通过简化任务和分阶段完成作业,为孩子“减压”。

支持措施 具体方法
家庭配合 父母学习ADHD知识、情绪自控训练、参与治疗计划
学校调整 弹性作业、延长写作时间、分组合作
沟通与理解 班主任定期与家长交流、个别辅导

13岁的张同学,经过老师和家长共同商量后,课堂发言机会合理增加,他在小组活动中找到了自信。这说明家庭和学校合力,比单打独斗更有效。

07 其它辅助疗法:从心理到生活

除了药物和行为管理,还有不少“助攻”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冥想训练、小体能运动等。CBT能帮助自我认知,更好调节情绪波动。冥想练习让孩子学会专注呼吸,逐渐提升“内心的小闹钟”。

辅助方法 作用 适合人群
认知行为疗法(CBT) 改善情绪与自控能力 青少年、压力偏大者
冥想训练 提升专注,缓解焦虑 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规律运动 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情绪 各年龄段,尤其是运动喜欢者
🏃‍♂️ 日常体育活动对大脑发育有好处,并且能减少多动症对生活的影响。

08 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的思考

其实每个ADHD孩子的表现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人主要是静不下来,有的则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医生会结合症状、家长和老师的反馈,量身制定治疗计划——有的人可能主要靠行为训练,有的则需要长期用药。

因素 调整方向
年龄阶段 学龄前多行为干预,青少年可结合心理辅导
伴随问题 若合并焦虑、学习障碍,需一并管理
家庭环境 紧密配合,及时协调治疗方案

这就要求医生、家长、学校三方通力协作,反复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方法。简单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动症的管理并不是“一处治百病”。

09 日常行为小贴士(预防与改善)

🌱 ADHD不能完全用饮食预防,但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症状。比如:
  • 高蛋白早餐 + 帮助稳定注意力 + 煮鸡蛋、牛奶、全麦面包,替换掉油炸点心
  • 规律作息 + 保证睡眠,缓解焦虑 + 晚餐不过多、晚上固定上床时间
  • 适量户外运动 + 激活身体和大脑 + 每天半小时慢跑或球类活动
  • 定期复诊 + 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 建议每三个月到半年一次

如果遇到孩子情绪突然波动、学习退步厉害或自伤想法,尽快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不要自责或指责。

10 小结与行动建议

ADHD其实只是生命里的“小插曲”,而不是人生的“终章”。通过科学诊疗、家庭学校协作,以及持续调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光靠批评和忍耐更能让家庭回归温暖。

如果你发现自家孩子有相关表现,耐心沟通、多些理解,然后带孩子去咨询专业医生,是最靠谱的选择。

与其用担忧盯着“问题”,不如以积极的态度陪伴孩子慢慢成长。

参考文献

  • Biederman, J., Petty, C. R., Evans, M., Small, J., & Faraone, S. V. (2010). How persistent is ADHD? A controlled 10-year follow-up study of boys with ADHD. Psychiatry Research, 177(3), 299-304.
  • Faraone, S. V., Asherson, P., Banaschewski, T., Biederman, J., Buitelaar, J. K., Ramos-Quiroga, J. A., ... & Franke, B. (2015).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1), 15020.
  • Polanczyk, G. V., Salum, G. A., Sugaya, L. S., Caye, A., & Rohde, L. A. (2015).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4(3), 22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