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干眼症的日常护理:让你的眼睛重焕生机

  • 9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干眼症的日常护理:让你的眼睛重焕生机封面图

干眼症的日常护理:让你的眼睛重焕生机

01 轻微干眼有哪些信号?👀

有时候,看手机久了眼睛会有点涩,眨几下似乎还发酸,常被误认为是太累,或者休息少。"只是用眼过度吧",许多人往往不以为意。

其实,这些轻微的、偶尔出现的不适很可能是干眼症的早期信号。症状包括:午后时分偶感眼睛有异物感、偶尔出现视线模糊,用风扇或空调时间长了觉得眼胀。这种状态容易被忽略,但反复出现时,提醒我们要关注眼部健康。

Tips: 早期干眼不一定每天固定一两个症状,可能时好时坏,生活习惯和环境改变后会有明显感受。

02 干眼变严重时会有哪些表现?⚠️

  • 持续性异物感:眼睛就像进了沙子,尤其活动和静坐时都能感觉得到。
  • 泪水反而变多:眼睛干涩得厉害时,身体反应过度,有时会“流假泪”。
  • 夜间视物费劲:有位38岁的女性,下班开车回家,每到晚上就觉得看东西模糊,开车容易犯困,后来被医生确诊为中重度干眼症。
  • 眼睛怕光、易疲劳:上网或阅读时间稍长,眼皮发重,容易流泪或畏光。
如果这些症状长期伴随,影响到工作、驾驶、甚至睡眠,千万别当作“小毛病”。

03 干眼症是怎么来的?🔍

1. 环境影响:空调和暖气让空气变干燥,再加上空尘或烟雾,泪液容易蒸发。

2. 生活习惯:长时间盯着电脑、平板或读书时,眨眼次数大大减少,泪液分布不均(Michael, et al., 2016)。

3. 老化和激素变化:年龄增长、本身荷尔蒙波动,泪腺分泌能力下降,女性更年期后尤其容易中招。

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干眼症发病率超过20%。
成因 影响机制
空气干燥/污染 泪膜蒸发加速,油脂层不稳定
用眼时长 眨眼减少,泪液浓缩
年龄与激素 泪腺功能减弱
系统性疾病 如类风湿、糖尿病,泪液分泌受损

要留心: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某些药物(如抗过敏、降压药)也关联干眼风险 (Stapleton, et al., 2017)。

04 如何缓解干眼不适?家庭护理实用指南🧴

  1. 人工泪液正确用法:优先选择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每次1-2滴,每天按需补充。配戴隐形眼镜前后须间隔15分钟以上(Craig & Nichols, 2021)。
  2. 提升室内湿度:在空调房间或取暖器旁边增设加湿器,保持40%-60%湿度最合适。
  3. 掌握20-20-20法则:盯屏幕20分钟,就看6米(20英尺)远的地方20秒,让眼睛放松。
  4. 局部热敷:温水浸湿毛巾,轻敷眼部3-5分钟,有助于缓解油脂腺堵塞带来的干涩。
  5. 避免揉眼:手上细菌容易加重炎症,出现干涩时多做眨眼操,轻微刺激有助于分泌泪液。
护理过程中如发现症状反复或加重,及时停用自购产品,寻求专业眼科建议。

05 吃什么有助于缓解干眼?健康饮食推荐🥗

合理饮食同样能帮眼睛减轻负担。多数人缺乏的不是维生素A,而是健康脂肪酸。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三文鱼、沙丁鱼 富含Omega-3,有助泪液油脂层稳定 每周吃2次,每次约100克
核桃、亚麻籽 植物Omega-3,支持泪腺功能 每天一小把(约15克)
胡萝卜、西兰花 含β-胡萝卜素,促进黏膜健康 常做色拉或者蒸着吃,不要用油炸
菠菜、南瓜 富含叶黄素,帮助过滤蓝光 煮汤或清炒,每周3-4次
日常饮水也别忽视,成年人建议每天接近1500ml,但不需“硬灌”,以不渴为宜。

06 如何打造更适合眼睛的生活环境?🏠

再高效的工作,也别让眼睛成为“无声的承受者”。改善环境和用眼习惯,很多时候比用药还见效:

  • 屏幕距离和角度: 显示器顶部低于视线10~15厘米,距离约50-70厘米,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凝视。
  • 自然光优先: 工作、阅读时尽量面向窗外间接光源,避免背光或灯光直射眼睛。
  • 定时休息、眨眼训练: 放下手里的手机或书,轻闭双眼,休息1-2分钟,可以缓解干涩。
  • 减少刺激物: 尽量将香烟、空气清新剂等强味物品移开常用空间,空气质量好对泪膜有帮助。
不少人调整后发现,晚上加湿、少开灯、增强眨眼意识,眼睛就轻松很多。

07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看医生?🏥

  • 出现眼部持续胀痛、分泌物明显增加
  • 眼前有黑影、视力短期明显下降
  • 家庭用药、护理措施效果不佳
  • 既往有类风湿、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这些情况都建议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做干眼相关检查。专业检查如泪膜破裂时间、泪腺功能测定等,可帮助判断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

干眼不难治,关键是别拖到影响生活时才去看医生。越早诊治,改善越快。

简单小结

干眼症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已经有轻微的不适,只要平时多注意护理、合理用眼、适当补充有益食物,大多数干眼是可以明显改善的。遇到长期异常的症状,第一时间请眼科医生帮忙评估,总比自己盲目“熬一熬”来得稳妥。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的双眼恢复舒适。

主要参考文献:
  • Craig, J. P., & Nichols, K. K. (2021). "Tear Fil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Ocul Surf, 19(2), 220-232.
  • Michael, C., et al. (2016). "Blink Rate and Ocular Surface Healt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6.
  • Stapleton, F., et al. (2017). "TFOS DEWS II Epidemiology Report." Ocul Surf, 15(3), 33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