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力量: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之路
产后那段日子,很多新妈妈会发现,自己摸到的肚子总有点“不对劲”:明明体重降下来了,小腹却依旧凸出,有时站起来能感觉腹部有点空。偶尔和朋友聊天,说到这个经历,才发现其实这并不少见。有些人没感觉,有些人却因此心里犯嘀咕: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腹直肌分离?其实,这背后确实有科学原因,今天咱们就从头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现,怎么慢慢恢复。
01 腹直肌分离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腹直肌分离指的就是大腹部中间那两条“腹直肌”,在怀孕期间被逐渐撑开,等生完孩子后,中间可能会留下一道缝。这道缝有时候很宽,有时候比较窄,有的人摸不出来,有的人轻轻一按就能感受到。
其实,腹直肌本来就像身体的“束带”,帮我们收紧腹部,当它们之间的连接(称为白线)被过度拉伸后,就会出现“分离”。有研究指出,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可达30%-60%(Benjamin DR, Frawley HC, Shields N, et al., 2014)。
02 为什么会出现腹直肌分离?
- 1. 怀孕带来的拉伸压力:随着宝宝长大,子宫顶着前腹壁,直接把腹直肌向两边推开,这是最常见的直接原因。
- 2. 体重增加速度快:妊娠期体重增长太快、增长过多,对腹壁的拉力会更大,相对容易出现明显分离。
- 3. 本身基础肌肉张力不够:有些妈妈产前腹部肌肉基础薄弱,发生分离的几率也更高。
- 4. 孕多胎或胎儿体积大:多胎妊娠(比如双胞胎)、或者胎儿偏大,腹部压力加倍,分离风险自然上升。
- 5. 遗传和年龄因素:部分人因为遗传或年龄增长,结缔组织弹性下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潜在因素。
03 如何识别腹直肌分离?症状和自测方法
说起来,大部分新妈妈最早期其实很难留意到腹直肌分离。不少人最开始只是感觉小腹比较松,皮肤摸起来软软的。如果分离不是很明显,有时只有偶尔起身或咳嗽时感觉到轻微的不适。
- 小腹有点隆起,但大部分时候不影响生活
- 偶尔腹部有轻微胀感
- 腹部持续隆起,尤其是用力时更明显
- 日常活动中感觉腹部缺乏力量
- 个别情况有腰酸背痛,严重时甚至影响坐立
04 康复训练原理:分离能自己好吗?
很多新妈妈疑惑,腹直肌分离是不是时间久了自己会恢复?其实,有些轻度分离的确可能在数月内慢慢改善,但如果分离较为明显,并且没有做针对性的锻炼,往往恢复比较慢,甚至长期存在。
康复训练的原理,就是通过科学训练唤醒被拉开的腹部深层肌肉(尤其是腹横肌、骨盆底肌),帮助两侧腹直肌逐步靠拢,增强核心力量。
- 激活深层腹肌而非单纯做仰卧起坐
- 动作要慢且呼吸配合
- 避免侧腹和腰部用力过度
05 实用康复练习和安全建议
对产后妈妈来说,康复训练既要见效又要安全,以下方法比较适合居家练习:
动作名称 | 要点和功效 | 小建议 |
---|---|---|
腹横肌呼吸训练 | 加强腹部深层肌肉紧致感,配合腹式呼吸 | 每天早晚各5分钟,注意缓慢收缩 |
桥式提髋 | 有助于核心和臀部稳定,预防腰背酸痛 | 做时避免抬太高,每组10次,一天2-3组 |
四点支撑收腹 | 激活核心区位肌,保持盆底与腹部稳定 | 呼气时腹部轻收,每次30秒 |
- 刚开始不要尝试仰卧起坐、卷腹等动作,这会加重分离
- 避免用力憋气或突然发力
- 如有腹部持续疼痛、腰骶不适,建议暂停训练,咨询康复科医生
- 养成固定锻炼时间,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06 心理支持和康复成功故事
产后恢复不仅仅是身体的修复,其实心态和外部的支持同样关键。身边人的陪伴——不论是帮忙照顾宝宝、鼓励坚持锻炼,还是分享康复心得——都能极大地提升康复过程的动力。有研究显示,家庭支持度越高,产妇心理状态越正面,康复周期就越短(Goker A et al., 2011)。
07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推荐
日常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在产后康复过程中起到稳定助力,但要特别注意,这里只说有益选择,不涉及任何饮食限制。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瘦肉/鱼类 | 为修复肌肉、促进恢复提供优质蛋白质 | 每餐都可以合理搭配四五十克 |
新鲜蔬菜水果 | 含丰富维生素C,促进创口愈合、结缔组织修复 | 建议每天两种水果、三样蔬菜轮换搭配 |
全谷杂粮 | 能量稳定释放,有助维持体力和改善肠道功能 | 主食选择一半全谷杂粮即可 |
结语
产后腹直肌分离看似小问题,实际是身体发出的信号。科学理解它,合理训练和调整生活习惯,配合人际心理的支持,是恢复健康体态的关键。遇到疑问主动求助专业人士,不必一味焦虑。每一位新妈妈都有不同的恢复节奏,慢慢来,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 Benjamin, D. R., Frawley, H. C., Shields, N., Taylor, N. F., & van de Water, A. T.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stasis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DRAM) and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s,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Physiotherapy*, 100(4), 337-344.
- Chiarello, C. M., Falzone, L. A., McCaslin, K. E., Patel, M. N., & Ulery, K. R. (2005). The effects of an exercise program on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in pregnant women.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Physical Therapy*, 29(1), 11-16.
- Gluppe, S. L., Hilde, G., Tennfjord, M. K., Engh, M. E., & Bø, K. (2018).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on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in postpartum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siotherapy*, 104(3), 292-299.
- Goker, A., Yanikkerem, E., Dikmen, Y., & Korkut, Y. (2011). The relationship of postpartum anxiety, social support and maternal self-efficacy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14(4), 28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