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颅脑外伤:从急救到康复的全面指南

  • 28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颅脑外伤:从急救到康复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颅脑外伤:从急救到康复的全面指南

🧠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总是来得很突然。楼下的滑倒、球场上的碰撞、开车时的交通事故,甚至家中的意外跌倒,都有可能带来颅脑外伤。很多人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以为是只有特定人群才会遇到的大问题。但实际上,它比我们想象的更常见。了解一些简单的处理原则,也许能在关键时刻帮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

01 揭开颅脑外伤的面纱

颅脑外伤,说白了就是头部受到机械性外力(如撞击、坠落或车祸)后,头皮、颅骨、脑组织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它大致分为三类:
轻型:如脑震荡,常见于轻微跌倒或运动场上的碰撞。
中型:可能出现短时昏迷或记忆混乱。
重型:则包括颅骨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多见于高空坠落、严重车祸。医学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6,900万人因颅脑外伤就诊(Dewan, M. C. et al.,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2018)。

Tip:日常生活中,跌倒和交通意外是最容易引发此类外伤的两个场景。对于老人和儿童,家里角落防护、扶手等防护措施很关键。

02 对症急救:你需要知道的关键步骤

  1. 评估意识:
    把握患者是否清醒,能否回答问题或有反应。
    如果人失去意识,即使短暂地醒过,依然需要小心对待。
  2. 保护呼吸道:
    如果呕吐,不要试图让他仰面平躺,可以把头侧向一边,有助于减少窒息风险。
  3. 止血包扎:
    头皮出血时,干净的毛巾轻轻加压止血,但切忌用力过猛。
  4. 保持伤者平躺: 除非安全需要,避免随意搬动或扶起伤者,防止加重潜在脊柱损伤。
  5. 尽快呼叫救护车: 发现昏迷、癫痫发作、流血不止、疑似颅骨骨折或大面积伤口时,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
病例 ⚠️ 有位62岁的男性,在自家浴室滑倒,短时间内出现意识模糊,家人立刻让其侧卧并避免移动,随后呼叫急救。这种及时的处理方式,有效避免了窒息和二次伤害。
Tips:别试图用水叫醒昏迷患者,也避免摇晃、用力拍打头部。

03 判断伤情:如何识别严重程度

情况 症状 行动建议
轻微 偶发头晕、短暂头痛、轻度恶心 静养、观察症状,短时间内回诊
中度 持续头痛、呕吐多次、记忆错乱 及早到医院,检查影像(如CT)
重度 昏迷、瞳孔不等大、肢体偏瘫 立即呼叫120,切勿自行转运
病例 🧐 一名8岁的女孩,在户外玩耍时摔倒撞到头部,一开始只是偶发头晕。妈妈细心观察,发现孩子逐渐言语混乱并出现呕吐,迅速带她去医院,发现有颅内出血。
提醒:头部受伤后,哪怕症状轻微,都建议12-24小时内密切观察,有时候严重问题会延后表现。

04 现场处理:避免错误的急救方法

“急”不等于“乱”,有时候急于帮忙反成了麻烦。这里简明列举常见的误区,帮你规避二次伤害:
  • 随意搬动患者: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把人扶起来,其实这样容易加重潜在脊柱损伤或脑损伤。
  • 塞东西进嘴:
    有些人昏迷时容易咬伤舌头,但绝不要自行用勺子、木棒等硬物塞进口中。反而可能造成气道堵塞或口腔损伤。
  • 喂水或药物:
    头部外伤后患者意识不清时,喂水或药物可能引发呛咳甚至窒息。
  • 自行用力止血或清理深部创口:
    头皮血管丰富,简单加压止血即可,过度处理反而感染、加重出血。
别忽视:在施救时,遵循“保护原地、呼叫专业”原则,有时“少做、适当等救援”反而对伤者更有利。

05 专业救治:从现场到医院的转移

头部外伤后,及时、科学、安全地送往医院是决定预后好坏的重要环节。

  • 选择转运方式: 如果出现昏迷、持续呕吐或明显神志异常,务必呼叫救护车。自行送医时,伤者应保持平躺、头侧向一边。
  • 固定头颈: 有脊柱损伤风险的患者,应该使用硬质担架并固定颈椎,民众不建议自行操作。
  • 途中观察: 途中关注伤者呼吸、面色、意识变化,上述情况变化要及时汇报急救医生。
病例 🚑 45岁的女性骑车摔倒,意识短暂丧失。路人拨打急救电话后未移动其头部,专业医护赶到后第一时间用担架固定其头颈,患者转入医院后恢复顺利。这个例子说明,科学搬运和专业转运非常重要。

06 康复之路:颅脑外伤后遗症的应对

颅脑外伤不仅仅是救命的问题,往往还有长期“余波”。伤者康复,需要一段时间的耐心和细致关怀:
  • 物理治疗: 针对肢体无力、行动障碍,可以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做锻炼,逐步恢复运动能力。
  • 认知和语言训练: 部分病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系统训练可帮助大脑“找回”部分功能。
  • 心理支持: 长期康复中,焦虑、抑郁、情绪低落较为常见。家人支持、专业心理疏导很有必要。
  • 生活细节调整: 如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门诊随访、家庭环境安全措施升级等。
病例 🏡 28岁的男性因运动跌倒导致颅脑损伤,出院后按照康复师建议进行物理和认知训练,半年后不仅身体功能恢复好,还成功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科学的康复是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
建议:家属和患者共同面对康复过程,保持耐心、鼓励和乐观很有帮助。

07 科学预防:如何降低颅脑外伤风险

生活场景 实用建议
家庭
  • 宝宝房间装护栏、边角防撞垫
  • 浴室、厨房地面保持干燥防滑
  • 建议使用防滑垫和抓扶杆
户外活动
  • 骑车、滑板时佩戴合格头盔 🪖
  • 运动前热身,可预防摔倒
老人及慢性病人
  • 卧室、洗手间照明充足
  • 定期体检,关注平衡功能和骨密度
饮食加分项:
  • 深绿色蔬菜 + 补充叶酸和抗氧化营养素 + 一天1-2次当作配菜
  • 鸡蛋 + 提供优质蛋白,助修复身体 + 每日1颗为宜
  • 坚果 + 有助于脑部代谢 + 一周3-4次,每次不超过一小把
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出现意识丧失、持续性剧烈头痛
  • 呕吐不止、抽搐、验出骨折
  • 头部外伤后短时间内症状加重
总的来说,颅脑外伤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和科学应对。学会这些常识,给家人和朋友多一层保护,也让自己面对突发情况更从容。日常的呵护、防护和一点点健康积累,都能让风险远离我们。

参考文献:
  • Dewan, M. C., Rattani, A., Gupta, S. et al. (2018). Estimating the global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0(4), 1080-1097.
  • Maas, A. I. R., Menon, D. K., Adelson, P. D. et al. (2017).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improve prevention, clinical care, and research. Lancet Neurology, 16(12), 987-1048.
  • Wilson, J. T., Pettigrew, L. E., Teasdale, G. M. (1998). 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and the extended Glasgow Outcome Scale: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 Journal of Neurotrauma, 15(8), 57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