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识别、分级与治疗的全面指南
01 什么是胎盘早剥?
孕晚期,有些准妈妈突然感到肚子发紧,还夹杂着说不出的不舒服。其实,这可能和胎盘有关。胎盘早剥指的是,在分娩前,原本应该紧贴子宫内壁的胎盘,提前部分或全部剥离开了。这样一来,胎儿和妈妈之间的营养传递会被打断,类似一条重要的“生命通道”突然受阻。⚡️简单来说,胎盘早剥就是“该粘的没粘住”,对孕妇和胎宝宝都算得上一个不速之客。
- 胎盘早剥约发生在1%的妊娠中(Tikkanen, 2011)。
- 一旦出现,随时可能危及母婴健康。
02 胎盘早剥的分级标准有哪些?
胎盘早剥并不是“要么有、要么没有”那么简单,按照严重程度有严格分级。每种分级,出现的症状和危害也完全不同。分级主要依据血量、母体反应及胎儿状况来判断。🔍
分度 | 临床表现 |
---|---|
Ⅰ度(轻度) |
|
Ⅱ度(中度) |
|
Ⅲ度(重度) |
|
03 胎盘早剥的信号:症状都有哪些?
- 有时只是腹部轻微发紧,偶尔像“拉筋”一样的不适
- 阴道少量出血,有时用纸巾擦拭才能发现
- 部分人会感觉胎动比平时少了一些
- 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难以缓解
- 阴道出血明显增多,颜色多为暗红
- 孕妇感到头晕、心慌,甚至恶心呕吐
- 胎宝宝没动静,甚至没有胎动
04 胎盘早剥的危害影响有哪些?
胎盘早剥就像“中途熄火”的生命通道,带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复杂。不仅妈妈可能因失血、休克而出现生命危险,还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异常,增加再次发生的风险。而胎儿如果长时间缺氧,可能出现脑损伤、发育迟缓,甚至不幸夭折(Tikkanen, 2011)。🛑
- 对孕妇: 失血性休克、贫血、甚至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对胎儿: 缺氧窒息,神经系统发育问题,严重时胎儿夭折
05 为什么会发生胎盘早剥?
并不是所有孕妇都面临相同的风险。有些生活习惯或身体状况,会悄悄增加发生胎盘早剥的几率。
- 高血压:医学界指出,妊娠期高血压是胎盘早剥的“头号帮凶”,约有1/3胎盘早剥病例伴有高血压(Tikkanen, 2011)。
- 腹部外伤:比如,跌倒、车祸轻撞肚子等,可能直接诱发胎盘提前脱离。
- 短间隔再次妊娠:上一胎刚结束,短时间又怀孕,子宫还没恢复好也容易出问题。
- 其他风险因子:有流产史、吸烟、高龄(超过35岁)等,风险也比普通孕妇高(Tikkanen, 2011)。
06 如何检查和监测胎盘早剥?
一旦怀疑胎盘早剥,专业评估不能拖延。医院会先问症状,检查腹部是否有触痛,再根据情况安排辅助检查。
检查方式 | 作用及意义 |
---|---|
超声波(B超) | 观察胎盘、胎儿及宫内出血情况。虽然有时发现不了全部剥离,但可辅助诊断。 |
血常规 | 判断是否有贫血、失血等情况。 |
胎心监护 | 实时了解胎宝宝的状态,发现缺氧等变化。 |
凝血功能检查 | 防止出现凝血异常(DIC),指导治疗方案。 |
07 实用管理:治疗和预防怎么做?
真正遇上胎盘早剥,怎么应对?方法其实不少,关键要分清病情轻重,把握好“窗口期”。
- 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大幅运动
- 有规律地监测胎心、观察出血量变化
- 医生视情况给予吸氧、输血等支持治疗
- 根据孕周、胎儿状态,及时终止妊娠(多选剖宫产)
- 抢救胎儿、治疗休克,预防凝血异常
- 出现持续腹痛、明显出血、胎动消失时,应直接前往有产科急救能力的医院
- 孕期定期检查有帮助早发现、早处理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菠菜、瘦肉 | 补铁、预防孕期贫血 | 每周食用3~4次,建议与富含维生素C水果搭配帮助吸收 |
深海鱼 | 促进胎儿大脑发育、降低炎症反应 | 每周推荐2~3次;注意新鲜卫生 |
南瓜、胡萝卜 | 含丰富β-胡萝卜素,增强免疫 | 常做炖菜、粥品,口感温和 |
酸奶、奶酪 | 补钙,有利于母体和胎儿骨骼健康 | 适量饮用或作为加餐 |
08 小结与行动建议
胎盘早剥不常见,但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可能让人手忙脚乱。孕期规律检查、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及时识别症状,只要做到早预防、早就医,大部分妈妈能安全度过难关。对于有高血压、曾经有早剥史的孕妇,更要重视。👩⚕️让自己和宝宝都多一份安全感,就是最踏实的准备。
参考文献
- Tikkanen, M. (2011). Placental abruption: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90(2), 140-149. https://doi.org/10.1111/j.1600-0412.2010.01040.x
- Ananth, C. V., & Kinzler, W. L. (2017). Placental abruption: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consequences. UpToDa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