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心肌梗死:识别症状与急救措施全指南

  • 11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心肌梗死:识别症状与急救措施全指南封面图

急性心肌梗死:生命的竞速与救援

01 急性心肌梗死的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听过有人突然"心脏病发作",但真正了解这个名词的人并不多。急性心肌梗死其实是心脏血管让一块肌肉“断电”了——也就是供应心脏的某条血管,被血块(血栓)堵住了,心肌因为缺血而坏死。这个过程很快,说起来就像城市里重要道路忽然拥堵,救援刻不容缓。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欧美数据则显示,每年约有80万人发生心梗(Benjamin, E.J. et al., 2019, Circulation)。
急性心梗最危险之处在于:一些人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日常状态下,突感不适甚至猝死。所以说,快速判断与救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02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

早期信号 表现特点 生活场景举例
胸闷或压迫感 持续时间短,偶尔出现,一般为几分钟 出门遛弯后,感到胸前不太舒服,但很快缓解
轻度气促 活动后偶有呼吸不畅 上楼时有点喘,以前没有这种体验
轻微左肩或手臂不适 主要间断出现,无持续痛感 洗碗或者拎东西时感觉左臂轻微发麻
有位67岁的男性朋友,几天前在打麻将时偶尔觉得胸口发闷,以为是坐久了没休息,谁成想两天后就出现了严重的胸痛。这说明:即使最初症状看似不起眼,也不能大意。
📌 这些早期信号常常不典型,很容易和消化不良、筋骨疼痛等混淆。

03 急救措施第一步: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怀疑有人正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持续超10分钟的胸痛、冷汗、气短),第一动作不是自己开车去医院,而是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很多人以为“再等等就好了”,但心梗进展很快,每延误一分钟,心肌坏死范围就有可能扩大。
急救电话沟通小技巧:
  • 说清楚地点和症状,例如“有人突然胸痛、大汗、不能说话、地址在××路口附近”。
  • 保持电话畅通,等候急救员联系。
  • 不要随意搬动患者,除非有明显危险(如呼吸停止要进行CPR)。
这种早于到医院前的应对,可以极大争取抢救时间。有一项中国国内多中心研究指出,院前急救介入每延误10分钟,预后差的风险显著增加(Qi, X. et al., 2021, J Am Heart Assoc)。

04 急救措施第二步:实施心肺复苏(CPR)

如果你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别慌,立即让身边人打急救电话,自己动手做心肺复苏(CPR)。别觉得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其实,非医务人员的及时CPR,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段(两乳连线中点)
按压频率 每分钟100-120次(想象节拍"快快慢快快慢")
按压深度 成人5-6厘米,持续有力地按压
CPR操作重点:
  • 保证按压不断,除非专业人员接手。
  • 口对口人工呼吸不是必须,单纯按压可以起到基本作用。
一项美国数据表明,公众现场及时CPR可使存活率提升2-3倍(Perkins GD et al., 2015, NEJM)。

05 急救措施第三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在商场、地铁站、公园等地方,我们常常能看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它的作用就像个“安全开关”,关键时刻能恢复心脏正常节律。AED操作其实很简单,开机后几乎都是语音指令,比如“贴电极片”、“请勿触碰患者”、“正在分析心律”。
寻找AED 迅速观察周围标志,多位于公共场所显眼处。
操作过程 打开机器,粘贴电极片,按提示操作即可,无需专业知识。
注意事项 除颤时所有人离开患者身体,避免误伤。
现实中,很多人因为不熟悉AED而放弃使用,浪费了宝贵机会。
实际研究发现,AED配备覆盖率高的地区,院前抢救存活率提升明显(Holmberg, M. et al., 2021, Lancet)。
Tips 📢
  • 熟悉身边常去场所的AED位置,紧急时能争分夺秒。
  • 不会操作时,跟随语音做基础动作,也能帮到患者。

06 为什么会得急性心肌梗死?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也会突发心梗?其实,除了遗传因素外,日常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 一些关键风险因素如下(无重复预防建议):
  • 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高,容易促使血管形成斑块。时间一长,血管变硬变窄,为心梗埋下隐患。
  • 高血压:长期高压让血管壁受到持续冲击,会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 吸烟与二手烟:香烟中的有害成分会促进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改变血管内环境,使动脉更容易发生堵塞。
  • 年龄与家族史:发病风险随年龄明显升高,且有直系亲属曾早发心梗风险会更高。
  • 长期压力大:慢性压力导致激素水平紊乱,也可增加心梗风险。
一项欧洲前瞻性调查发现,心梗的复合性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等)控制不佳者,10年内发生心梗的概率约为3%-8%(Yusuf, S. et al., 2020, Eur Heart J)。
这些原因说明,风险积累是个长期过程。

07 康复与预防:重拾健康的希望

经历过急性心肌梗死,不意味着后半生都要小心翼翼生活。科学康复和积极预防,能帮大多数人恢复到较好的状态。
❤ 推荐心脏健康饮食
健康食物 实用功效 建议吃法
深色蔬菜(菠菜、芥蓝等) 富含膳食纤维、钾元素,有助于调整血压 每日至少一餐搭配,多样化选择
坚果类(核桃、杏仁) 含有健康脂肪,利于降低血脂 每天一小把为宜,不宜过量
深海鱼类(鲑鱼、鳕鱼) 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弹性 建议每周2次,可水煮或微烤
豆制品(豆腐、豆浆) 优质蛋白来源,可降低心脏代谢风险 可加入日常早餐或晚餐
燕麦、全麦面包 慢慢升高血糖,减少血管压力 早餐或主食替换部分白米饭
健康生活建议:
  • 控制体重,日常多走路、做轻运动(如散步、慢跑)。
  • 坚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
  • 心理压力大时,尝试深呼吸或专注喜欢的休闲活动。
  • 定期在医院做心血管检查,发现异常及早处理。
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把健康“种”在每一天的小事中。有心脏病家族史或曾经心梗的人,更适合与心血管专科医生长期随访,必要时接受专业康复指导。

08 结语与行动建议

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重大疾病”,它隐藏在生活中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里。更好地理解风险、抓住救援黄金时间、养成科学饮食和锻炼习惯,这些其实都不难做到。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短暂胸闷或运动后气喘,别慌,留心对待,说不定能避免发生“大问题”。这份科普,希望能成为你和家人守护健康的贴心指南。

09 主要参考文献

  1. Benjamin, E. J., et al. (2019).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9(10), e56–e528.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659
  2. Qi, X., et al. (2021). Prehospital Delay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0(7), e019635. https://doi.org/10.1161/JAHA.120.019635
  3. Perkins, G. D., et al. (2015). A Randomized Trial of Epinephrine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 711–721.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5859
  4. Holmberg, M., et al. (2021). Public-access defibrill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Lancet, 398(10307), 1429–143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860-4
  5. Yusuf, S., et al. (2020).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55,722 individuals from 21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2), 138-148.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684
  6.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