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卵巢恶性肿瘤:了解、识别与应对

  • 50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卵巢恶性肿瘤:了解、识别与应对封面图

卵巢恶性肿瘤:了解、识别与应对

01 什么是卵巢恶性肿瘤?

聊到女性健康,卵巢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其实,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些年有所上升,尤其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这个病简单来说,就是卵巢里出现了不正常生长的细胞,这些细胞失序增殖,最终形成肿块,并有可能侵入身体其他部位。

卵巢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卵巢上皮癌、性腺间质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三大类。上皮癌最常见,大约占了九成的比重。因为卵巢位置较为隐蔽,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不少人直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发现问题。说起来,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角落的“隐身者”,不易察觉,但影响不小。

卵巢恶性肿瘤发病后可能会波及生殖系统、腹腔及其他器官,对女性的身体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

02 卵巢恶性肿瘤的警示症状有哪些?

有些健康变化虽然细微,但如果持续出现,就值得每个人留心。具体来讲,需注意这些信号:

  • 持续性腹部不适:比如下腹部闷胀、隐痛,长时间无法缓解。举个例子,有位77岁的女性,最近几个月总感觉肚子胀得厉害,还经常隐隐作痛,后来被查出卵巢恶性肿瘤并伴有腹腔积液。
  • 月经异常:像绝经后再次出血、周期紊乱等现象,虽然未必都是肿瘤,但如果和以往不同,还是建议尽早检查。
  • 消化道不适:如食欲下降、饭量变小、腹胀甚至早饱感,这些表现经常被误以为胃肠道的小毛病。如果总觉得吃两口就饱或者常常恶心,这也可能与卵巢肿瘤有关。
  • 尿频、尿急:肿瘤压迫到膀胱,容易出现便秘或如厕次数增加等情况。如果你发现自己小便次数明显增多,但饮水量没有变化,就该重视起来。
  • 腰背疼痛、乏力:如果平时没剧烈运动突然出现这些症状,而且缓解不了,也要想到可能与盆腔问题相关。

大部分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表现并不严重,常常被认为是普通的不适。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持续发生,特别是合并体重突然下降或腹围增大,最好别拖,及时到医院就诊。

⚠️

03 卵巢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说到根源,其实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并不单纯。多个因素同时“促成”了这些异常细胞的生成和扩散。

  •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女性,特别是一二级亲属得过卵巢癌或乳腺癌,风险明显较高。比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变,可让这个风险成倍增长(Zhang et al., 2011)。
  • 激素状况:长期雌激素水平较高的人群,比如经期早、绝经晚、未生育或少生育,患病几率偏高。
  • 年龄增长: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在5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朋友要提高重视程度。
  • 慢性炎症和生活方式:慢性盆腔炎症,肥胖、高脂饮食习惯,都和风险增加相关。一部分研究还认为,空气污染物暴露、久坐、焦虑等现代生活要素同样不可小视(Kossai et al., 2022)。

这些因素多是长期累积,短时间内并不会“立竿见影”。不过,把控好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相关风险。

🧬

04 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一听到需要做各种检查,心里不免打鼓。其实现在用于卵巢肿瘤诊断的方法越来越科学、精准,目的就是让患者少走弯路,尽快找到答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手段——

  • 妇科超声检查:这是最常用的初筛方法,仪器贴着腹部或放入阴道,用来观察卵巢是否有肿块,判断形态、大小以及有没有积液。
  •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医生会建议进一步用CT或者核磁共振细致观察,这有助于明确肿瘤有无扩散,以及涉及哪些器官。
  • 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检查CA125、HE4等蛋白,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数值较高时需要结合临床做判断(Lheureux et al., 2019)。
  • 穿刺或手术活检:如果经上述步骤仍不能明确性质,可能需要通过穿刺或手术取少量组织做病理分析。这一步通常比较谨慎,需由经验丰富医生操作。

诊断流程虽然多,但通常以“先简单后复杂”为原则,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焦虑。如果医生建议多项检查,不妨相信流程,将疑惑及时表达出来。

🩺

05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诊断明确后,大家关注最多的莫过于治疗。其实,治疗方式并不像想象中“单一”,而是多管齐下,医生会根据病情量身制定方案。

  • 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会切除病变卵巢、子宫等必要组织,有时还包括腹腔内受影响部位。能否彻底切除肿瘤,直接影响最终效果。
  • 化疗:无论早、中、晚期,绝大多数卵巢恶性肿瘤都需要化疗。常规做法是手术后配合静脉用药,目的是杀灭剩余异常细胞,降低复发概率。
  • 靶向治疗和维持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分子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等)延缓疾病进展,对于有相关基因突变的群体尤其适用(Pujade-Lauraine et al., 2017)。
  • 中医和支持治疗:中西结合在一些情况下能提供身体能量支持、提高生活质量,比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和针对性的进补治疗,经常见于老年患者。

每种治疗都有适应症和副作用,选择何种方式需要与主诊医生详细沟通。对于晚期病人,目标可聚焦于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

💊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卵巢健康?

与其等到问题出现后应对,不如在生活中提前做好“防护网”。不少研究表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心态平和都与卵巢健康息息相关。这里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建议:

  • 多吃富含纤维的膳食:主食之外,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每餐确保颜色丰富。例如,胡萝卜、菠菜等类胡萝卜素食物有助于维持卵巢健康。
  • 补充高质量蛋白:豆制品、鱼肉、瘦肉等可以为身体提供重要营养元素,并支持组织修复。
  • 良好的睡眠和适量运动:每晚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每周3~4次轻度运动(如快步走、瑜伽),能帮助激素平衡和新陈代谢顺畅。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2~3年主动做盆腔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尤其有家族病史的女性,体检频率可略提升。

发现身体变化,如腹部持续不适、月经异常等,主动就诊是最好的选择。选择正规的妇科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能够更好保障检查和后续处理。

🥗

参考文献

  • Lheureux, S., Gourley, C., Vergote, I., & Oza, A. M. (2019).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The Lancet, 393(10177), 1240-1253.
  • Pujade-Lauraine, E., Ledermann, J. A., Selle, F., et al. (2017). Olaparib tablets as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 and a BRCA1/2 mutation. Lancet Oncology, 18(9), 1274-1284.
  • Zhang, S., Royer, R., Li, S., et al. (2011). Frequencies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among 1,342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invasive ovarian cancer. Gynecologic Oncology, 121(2), 353-357.
  • Kossai, M., Leary, A., Scoazec, J. Y., & Genestie, C. (2022). Ovarian cancer: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Pathobiology, 89(3), 18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