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结肠癌:识别、应对与生活管理
有些身体的小变化,起初我们可能不会太在意。比如偶尔肚子不舒服、上厕所的时间变了,或者感觉有点疲惫。很多人把这些当成生活节奏太快、吃饭不规律的“正常反应”,但它们有时也可能是在暗示身体里出现了异常。今天我们想聊的这个话题,就是有关结肠癌。这种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虽然常见,但仍然有不少人对它的认识停留在模糊印象。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搞清楚结肠癌早期到底有哪些信号,哪些人容易得,平时怎么预防,以及被确诊后生活应该如何调整。内容不会太复杂,却很顶用,你可以转发给家里人一块看看。
🔎 什么是结肠癌?
说到结肠癌,其实它就是结肠(大肠的一部分)黏膜里的异常细胞,慢慢发展变成了恶性肿瘤。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结肠腔的内壁,起初速度并不快,早期常常没有太大动静,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和其他部位的癌症比,结肠癌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人群,不过年轻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健康组织被“入侵”,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免疫功能,晚期还会向淋巴、腹膜等处扩散。正因为如此,认识这个疾病的基本轮廓,不仅方便你未雨绸缪,也便于第一时间判断自己是不是该去医院看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高发的癌症(Sung et al., 2021)。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90万新发病例,死亡人数也高达近93万。发病率和生活地区、饮食、遗传背景都有关系。大体上讲,这是一个隐匿性较强、早期信号不典型,但及早发现却有望治愈的肿瘤类型。
💡 结肠癌的常见症状,你是否有同感?
- 排便习惯悄然变化:一些人早期会觉得大便次数、质地慢慢变了,比如以前一天一次突然变得两三天才一次,或是莫名增加。偶尔的波动不稀奇,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需要多加注意。
- 大便中混杂血液:有时候大便上沾点鲜红或者暗色血,很容易误以为是痔疮。实际上,结肠癌引起的便血往往没有疼痛感,而且反复发生。这时最好尽快去做一下相关检查。
- 腹部隐约不适或胀痛:部分患者会觉得腹部有点胀、微痛,但不严重,容易被当成消化不良。如果这种感觉长期存在,别只靠止痛药解决。
- 莫名其妙的消瘦及疲劳:体重慢慢掉下来,哪怕饮食正常、运动量没变,还是瘦得比较快,或者怎么也提不起精神,这种情况很值得进一步排查。
这位患者最初只觉肚子涨、排便规律变了,刚开始只以为是老胃病。后来出现便血才去医院,被确诊为结肠印戒细胞癌。这个例子说明,生活的小毛病有时候不能一直拖着。
上述信号出现时,简单依赖传统消化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千万别忽视这种小变化,因为持续、反复的令人不安的症状,就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提醒”。
🧬 结肠癌的常见诱因及风险解释
- 年龄增长:结肠癌风险明显随着年纪增加而升高,尤其是50岁后,发病率大大提高(Arnold et al., 2017)。
- 家族遗传:有家族结肠癌、息肉病史或者已知遗传病(如林奇综合征)的家庭成员,风险会增加。大约1/4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在家族中找到类似病史。
- 慢性肠道疾病:比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炎症刺激容易让结肠黏膜变得异常,出现癌变几率比普通人高好几倍。
- 膳食结构单一或高脂肪饮食: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多吃红肉、加工肉,少吃新鲜蔬果,容易让不正常细胞生长的机会变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久坐和体重超标:缺乏规律运动、肥胖会增加代谢异常,进而给大肠增加负担,对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 抽烟、酗酒:尼古丁和酒精代谢产物可以促发细胞损伤,提升癌变风险。
病理检查还能进一步揭示肿瘤表型和分子变化。例如KRAS等基因突变,会让部分患者不适合特定靶向或免疫疗法。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65岁男性,就属于KRAS突变型并且出现了多个部位的转移。这类患者目前大部分接受以化疗联合靶向药物为主的方案,晚期时病情控制更有挑战。
单靠感觉有时难以识别风险,但当这些因素叠加时,患病概率就不是“小概率事件”了。正因为如此,和健康相关的每个生活细节,都有它被重视的理由。
🧪 检查结肠癌都做哪几项?具体流程看这里
- 肠镜检查(结肠镜/乙状结肠镜):这算是目前最权威的检查方法。医生通过小型摄像头检查结肠内部,一旦发现可疑病变,会同时取少量组织进行活检。只有通过病理活检,才能明确是良性还是恶性。
- 粪便潜血检测:这是一种无创检查,可以初步筛查是否有肠道隐藏出血。如果阳性,往往需要进一步做结肠镜确认。
- 影像学检查:腹部CT、核磁共振等可观察肠壁厚度,有无周边器官转移,辅助判断癌症分期(Benson et al., 2018)。
- 分子标志物检测:针对部分患者,医生还会建议做基因检测(如KRAS、BRAF等)。
随着技术进步,对于高危人群,医生还有可能建议做PET-CT提升分期的准确性。每一种检查都有各自的作用,组合使用,才能真正厘清病情。如果前面提到的症状你持续有两周甚至更久,最好主动预约做个相关检查。“主动排查”往往能帮你省掉后面的麻烦。
🩺 结肠癌怎么治?不同情况疗效有别
关于治疗方式,其实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分期和生物学特点。医学上有一个基本原则:早发现早处理,治愈机会比较大。下面是主要治疗手段的简要介绍:
- 手术切除:如果发现及时,肿瘤局限,医生会优先考虑手术。手术通常可以切除受影响的肠段和周围淋巴结。
- 化疗:对于已经有扩散风险或者出现转移的患者,医生经常会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多方案组合的治疗,包括辅助(手术后)和新辅助(手术前)两种模式。
- 靶向与免疫疗法:有些特殊基因型患者可以加用靶向制剂,但如出现KRAS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往往对某些主流免疫药物不敏感。这时候方案的选择会受到限制。
-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直肠癌或个别情况辅助减小肿瘤体积。
- 支持与缓和医疗:侧重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尤其是晚期或高龄患者。
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和医生保持沟通,不明白就问清楚,不习惯多听几遍也没关系。医护团队会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肿瘤特性调整方案,目的就是“要安全、要有效”,尽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日常怎么护理自己?这样做更健康
- 全谷物多样 + 保持肠道蠕动 + 每天一餐加入糙米、燕麦等粗粮
- 蔬菜水果丰富 + 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 + 三餐中每次都安排不同颜色蔬果,生吃或熟食均可
- 充足饮水 + 促进代谢 + 保证每日1500-2000 ml的饮水量
- 规律锻炼 + 预防体重超标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健身操
- 良好作息 + 调整免疫、应激反应 + 尽量每天同一时间入睡起床,保证睡眠质量
总的来说,预防关键在毎日的好习惯。偶尔放松没关系,长期坚持很重要。健康饮食和活跃身体,其实是为肠道“搭建防护网”。只要你愿意改变,哪怕是一点点,对身体都有好处。
说起来,结肠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我们和家人、朋友平常有一点自觉和关注,很多风险是可以一点点减少的。早发现、早行动,远比事后着急来得有效。如果身边有符合上述典型体征的人,别怕麻烦,陪他去做个检查,可能就是关键一步。留心身体、打好饮食锻炼的“组合拳”,可以让健康变得更有底气。
References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Arnold, M., Sierra, M.S.,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10912
- Benson, A.B., Venook, A.P., Al-Hawary, M.M., et al. (2018).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Colon Cancer, Version 2.2018.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16(4), 359-369. https://doi.org/10.6004/jnccn.2018.002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