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全面解读

  • 1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全面解读封面图

深入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全面解读

01 什么是胃肠道息肉?

有些人做体检时被告知“肠子里长了小东西”,家里人一听就容易紧张。其实,所谓的“息肉”,就是胃或肠黏膜表面长出来的一点多余的组织,形状像小蘑菇、小瘤子。多数时候,刚发现的息肉非常小,摸不到、看不见,也没有感觉,很容易被忽略。
从医学上看,胃肠道息肉分为“增生性”、“腺瘤性”和“炎性”等几类。腺瘤性息肉更需关注,因为高危类型的息肉有可能在几年到十几年内发展成癌症。绝大部分息肉一开始对身体没太大干扰,但有些会慢慢变大甚至流血,这时就容易被发现了。
🔍 小贴士:息肉虽小,但部分类型的确有变成肿瘤的风险,所以发现后不能当作没事。

02 胃肠道息肉的形成原因

息肉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背后往往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总结下来,主要有这些方面:
因素 具体说明 生活举例
1. 遗传相关 有家族中多人出现息肉或肠癌的,则自身息肉风险也会高。 例如,有位42岁的男性,其父母年轻时都曾做过息肉切除。后来,他因胃胀做胃镜时也发现了息肉。
2. 饮食结构 长期吃高脂肪、少蔬菜或者肉食多、蔬菜水果比例低,会让肠道环境变差,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长出异常组织。 有位54岁女性,喜欢重口味、油炸,蔬菜饭很少,体检时发现多个息肉。
3. 年龄增长 研究显示,50岁以后,息肉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所以年龄大是个自然的风险因素。 很多人五六十岁首次做肠镜,就被发现了“隐藏已久”的息肉。
4. 某些慢性炎症 比如长期有慢性胃炎或肠炎,反复刺激黏膜,也会增加息肉风险。 有位63岁的患者,长期腹胀、慢性肠炎,后来出现痔疮出血,一查肠镜有息肉。
⚠️ 提醒:多数人起初没有明显感觉,所以风险因素很容易被忽视,等发现常常已经长了一段时间。

03 息肉出现时身体会有哪些信号?

息肉其实很“安静”,很多人完全没有察觉。有些朋友偶尔觉得腹部微涨、隐隐不适,但很少注意。随着息肉变大,有些信号会出现:
信号类型 具体表现 生活场景
早期变化 偶尔胃胀,轻度腹泻或便秘,无固定规律 像32岁白领张先生,偶尔肚子微不舒服,以为是工作压力大。
明显表现 持续腹胀,反复不明原因的便血、黑便或消瘦 65岁李阿姨排便带血,伴明显消瘦后就医,查出肠道息肉。
提示:如果腹部不适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便血,最好及时到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04 息肉是如何被诊断的?

息肉像“隐身高手”,但还是能通过现代医学手段被“现形”。目前主要有三大类检查办法:
方法 原理 适用情况 优缺点
胃肠镜检查 在消化道放入软性镜子,直观看到黏膜情况,并可直接取样 发现息肉,评估大小、数目 最直观,但需空腹、部分人略有不适
影像学检查 CT、磁共振等成像评估消化道形态 不耐受胃肠镜或做全身评估 敏感度低于内镜,不能活检
病理活检 切下息肉送检,判断细胞性质 是否良性或有恶变趋势 唯一明确性质的手段
🔬 说明:对于40岁以上、家族有肠癌史、排便习惯变异或出血的人,医生会建议提前筛查。
推荐检查人群 40岁以后定期做肠镜,或有肠胃相关家族病史、长期慢性胃肠炎症状者

05 胃肠镜下息肉切除的技术与方法

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类型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案。主流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方法 核心特点 优点 不足
冷钳切除 用细钳夹断小息肉 最快速,创伤小,适合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 适用范围小,不能彻底解决大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注射少量液体抬高息肉,再用圈套器切除 对较大息肉也有效,恢复快 不适合根部较宽或扁平息肉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在镜下完整剥去较大扁平或恶变风险息肉 可彻底清除高风险或早期癌变息肉,切除面广 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
💡 注意:所有手术均为微创,通常无需开刀,术中可灵活切换方法。
以61岁的黄先生为例,他体检发现2厘米的肠道息肉,经过EMR术后当日即能恢复饮食,术后3天返岗。这个例子很典型:绝大多数中等大小的息肉切除,恢复快、影响小。
👍 优点回顾:绝大多数息肉切除术痛感低,恢复流程简洁,适合日常工作的患者。

06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与康复

息肉切除后,第一天最好还是休息,以免肠道刺激。饮食上一般建议进流质、易消化,为肠胃减负。术后2~3天能恢复正常饮食,避免剧烈运动。
🧑‍⚕️ 小贴士:如有轻微腹部不适属正常,但如果出现持续腹痛、大量出血、发热不退,尽快复诊。
常见并发症 发生率 对策
轻微腹泻 10%左右 一般2-3天可自愈
短暂血便 约5% 多属正常,若持续则复查
穿孔 <1% 极少见,需紧急处理
🚨 提醒:手术后1周内的健康观察非常关键,任何异样请及时就医,勿擅自服用止痛药或抗生素。
另外,手术结束并不等于“全剧终”。以后大约每1-3年还要复查,确保没有新息肉长出。

07 未来的展望:预防息肉的新策略

息肉虽让人担心,但其实可以提前预防。现代医学推荐,合理饮食、均衡作息是最实用的保健方式。归纳起来,可以这样做:
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新鲜蔬菜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每日两餐都搭配,颜色越丰富越好
全谷物 可帮助肠道环境稳定,增加益生菌 米饭、全麦面包、玉米可灵活替换
低脂乳制品 为肠黏膜提供优质蛋白及钙 适合早餐或作为加餐
新鲜水果 维生素丰富,提升消化免疫力 两餐间适量进食,切记不过量
豆制品 植物蛋白,养护肠道黏膜 豆腐、豆浆做主食替换或当配菜
🥦 日常建议:每周可以更换不同蔬果主食,少量多餐。工作繁忙时,也可用坚果等健康零食补充营养。
如果你的家族曾有肠道疾病、肠息肉病史,建议40岁后规律进行胃肠镜。现在部分地区正逐步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筛查,帮助医生精准诊断,提升早期发现率(参考 Repici, A. et al., 2020)。
和不少慢性“小麻烦”一样,胃肠道息肉不用过度焦虑,但也别松懈大意。了解它、积极检查、科学切除、乐活饮食,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习惯,可以减少今后的麻烦。谁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远离肠道问题,多一些安心,少一分担忧。
主要参考文献:
  • Sidhu, M., Sanders, D. S., & Morris, A. J. (2018). The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BMJ, 360, k347. https://doi.org/10.1136/bmj.k347
  • Zauber, A. G. (2015). The Impact of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Has It Really Made a Difference?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60(3), 681-691. https://doi.org/10.1007/s10620-014-3441-1
  • Repici, A., et al.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Endoscopy, 52(2), 161-17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06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