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胃溃疡的秘密:诊断方法全解析

  • 8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胃溃疡的秘密:诊断方法全解析封面图

揭开胃溃疡的秘密:诊断方法全解析

01 什么是胃溃疡?

有时候,家人吃完饭,总说肚子里痒痒的不舒服,偶尔还带点隐隐的痛。其实,胃像家里的灶台,天天接触各种食物和调料。胃溃疡,就是胃黏膜上出现了"破洞"——学名叫做“愈合较慢的溃疡”。它不是简单的胃不舒服,而是胃壁被胃酸等因素反复刺激后,表层被侵蚀,像桌布被烟头烫了个小洞。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一种感染胃部的细菌)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比如常见的解热镇痛药。

胃溃疡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4%的人群会发展成胃溃疡(Sung et al., 2009)。这种“胃上的小麻烦”,如果得不到科学处理,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有出血、穿孔等风险(Lanas & Chan, 2017)。不过,它大多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及时诊断治疗得到改善。

🔍 小贴士: “胃炎”和“胃溃疡”不同,前者是黏膜发炎,后者则是出现了真正的“坑”或破口。

02 胃溃疡的常见症状

  • 轻微症状: 初时有时只是饭后上腹隐痛或轻微胀气,好像肚子里有点东西“闹腾”,偶尔还可能嗳气,甚至有人段时间后才能觉察到不适。
  • 明显症状: 若溃疡持续发展,胃痛会变得明显并持续,常常在夜里或饭后发作,有些人还会觉得恶心或有烧心的灼热感。更严重时,部分人可能发现黑便,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 案例参考: 一位52岁的男性朋友,忙于工作,经常胃疼一开始以为是压力大,结果后来出现了持续的剧烈胃痛和黑便,就医时发现已出现胃溃疡出血。
⚠️ 小心: 持续严重的胃痛,或者突然感觉强烈不适、呕血、黑便时,应尽快就诊。

03 胃溃疡是怎么引起的?

说起来,胃溃疡之所以找上门,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胃黏膜防御机制被破坏,胃酸等刺激让胃壁受损。下面用表格简单梳理下主要风险点:

风险因素 影响机制 生活中的例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 分解胃黏液、损伤黏膜 家人感染后,共餐容易传播
长期服用止痛药 干扰胃黏膜修复 有风湿骨关节炎的中老年人常用
高压力和作息紊乱 肾上腺素升高,胃酸分泌增多 上班族常因加班饮食不规律
吸烟、过量饮酒 损伤胃壁屏障 有吸烟或频繁喝酒习惯者风险增加
遗传易感性 胃保护能力先天较弱 家族里有直系亲属曾患溃疡的人

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胃溃疡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3-6倍(Malfertheiner et al., 2017)。此外,年龄越大,胃部修复能力越低,患病概率也随之升高。

📢 别忽视: 长期服药或胃病家族史,胃部健康要格外关注。

04 医生的初步评估怎么做?

当胃部不适反复出现,很多人第一步想到问医生。医生会做两件事:“问”和“查”。

  • 问病史: 医生会详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形式(如是饭前痛还是饭后痛)、是否有家族史、既往服药记录,以及是否伴随体重明显减轻或呕吐。
  • 查体格: 主要会用手轻压腹部,看有没有压痛或者包块感,有没有腹部紧张、反跳痛(腹膜受到刺激的迹象)。
👩‍⚕️ 说明: 初步判断可以帮忙确定是否属于“高度疑似溃疡”,决定后续进一步检查的方式和紧急程度。
👉 尤其是对于有慢性疾病、长期服药或有溃疡家族史的人,医生会更关注溃疡风险。

05 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

实验室检查为溃疡诊断提供了“旁证”,也是确定其他疾病风险的重要工具。

血液检查

可以发现轻度贫血(暗示慢性失血),或发现感染相关的炎症指标。

尿液、粪便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有助于发现肉眼看不到的消化道出血。

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测

如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测定。呼气试验简便无创,是初筛该菌感染的常用手段。

病例提示: 一位34岁的女性上班族,常年胃部不适,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也为阳性,随后确诊为胃溃疡。

🩺 这些检查虽不能100%确诊溃疡,但能帮助医生甄别消化道疾病、筛查危险信号。

06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 X线钡餐造影: 利用服用含钡的液体,在X光下拍摄胃部图像,可间接发现溃疡的轮廓和位置。缺点是细微溃疡容易漏诊,早期病变不明显。
  • 超声波: 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官病变(如肝、胆、胰腺病变),常作为初筛手段,但对胃溃疡本身敏感性较低。
  • CT扫描: 更适用于复杂或怀疑有并发症(穿孔、出血)的患者,能够帮助立体展示腹腔内情况。
🖼️ 说明: 虽然这些检查可以辅助诊断,但直接观察胃黏膜及病变程度,还需要更精确的手段。

07 内镜检查的金标准

内镜检查(胃镜)就像让相机直接进入胃里拍照,一目了然地看到胃内是“平整如新”还是已经有了“坑坑洼洼”。医生用软管里带摄像头的仪器进入胃内,能够准确识别溃疡的形状、大小和部位。遇到疑似异常情况,还能当场取一小块组织(活检),送病理分析,既排除癌变又能指导治疗。

🌟 小贴士: 一般人40岁以后建议定期做胃镜,尤其有胃病家族史或长期有胃部症状的人群。

内镜检查有哪些优势?

  • 能发现早期、微小的溃疡变化
  • 可以直接排查恶性病变(如胃癌前兆)
  • 部分操作下还能当场用药或止血、切除小病变
别担心: 现代胃镜检查配合镇静药,过程大多非常舒适,无需特别恐惧。

08 日常预防和健康建议

守护胃健康,最好的办法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这些方法简单可行,对大多数人都很适合:

推荐方式 具体做法 健康益处
酸奶/发酵乳制品 每天一次饭后饮用 帮助维护肠胃菌群平衡,可能抑制幽门螺杆菌(参考Valeur et al., 2004)
新鲜蔬果 每日保证3种及以上,不用刻意避免酸味水果 富含抗氧化物质,利于胃黏膜修复
全谷物类薯类 早餐或主食多选燕麦、地瓜等 减轻胃内负担,补充维生素B族
适量饮水 分多次小口饮 维持胃液稀释,有助于消化
规律作息 每天定时三餐,避免暴饮暴食 促进胃肠正常蠕动与分泌
🥣 特别提醒: 感觉胃部持续不适、偏痛,或家里有胃病遗传史,最适合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做相关检查。
🕒 很多人关心胃镜多久做一次。40岁以后定期检查,每2年做一次比较科学。如果原先有胃溃疡、家族历史或胃部症状反复,最好一年检查一次。

参考文献

  • Sung, J. J. Y., Kuipers, E. J., & El-Serag, H. B. (2009). Systematic review: the glob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9(9), 938-946. PubMed
  • Lanas, A., & Chan, F. K. (2017). Peptic ulcer disease. Lancet, 390(10094), 613-624. PubMed
  •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A., Gisbert, J. P., Kuipers, E. J., Axon, A. T., ... & Hunt, R. (2017).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 66(1), 6-30. PubMed
  • Valeur, J., Smestad Paulsen, V., Langsrud, T., & Narvhus, J. A. (2004). Effects of fermented milks containing probiotic bacteria o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humans.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87(12), 4076-4086. PubMed
📝 本文主要内容参见上述真实英文文献,均可通过权威数据库检索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