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索甲状腺癌:核医学的诊断魔法

  • 39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索甲状腺癌:核医学的诊断魔法封面图

探索甲状腺癌:核医学的诊断魔法

01 什么是甲状腺癌?

台灯下,颈部的形状突然有点变化,也许你偶尔感觉喉咙位置有点鼓,不过吃饭、说话都还正常。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忽略。甲状腺癌,就是在咽喉底下、外形像蝴蝶的甲状腺内,部分细胞变得异常并出现肿块。甲状腺癌主要有四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占了约8成。其他类型则比较少见,但发展可能会更快些。
参考数据显示(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1),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女性中较多见。

类型特点常见人群
乳头状癌进展慢,易转移淋巴结20-50岁女性
滤泡状癌偶有远处转移中老年人
髓样癌有家族史者风险增高有遗传背景者
未分化癌进展快,预后差老年患者
🔎 小知识:甲状腺也可能因为“结节”(小肿块)而被发现异常,不过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

02 核医学在甲状腺癌诊断里有什么特别?

很多体检项目用超声波或摸、看、量,可核医学有点像“透视眼”,能发现一般手段看不明白的变化。核医学主要通过给身体摄入少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被甲状腺吸收,然后用特殊仪器检测分布情况,能及早发现异常。
一个真实例子,35岁的男士小胡体检时发现甲状腺有小结节,超声显示形态上没明显异常,但做了放射性核素扫描后,发现有一处“冷结节”——也就是吸收放射性物质较少的区域,后续病理证实就是甲状腺癌。这个例子说明核医学手段能早一步发现有风险的变化,让诊治更早更精准。

💡 技术亮点:核医学不仅能筛查出“看不出来”的小问题,还能帮医生决定手术和治疗方案。

03 放射性核素扫描原理、过程及应用

说起来,放射性核素扫描有点像是“甲状腺的定位仪”。常用的放射性物质有碘-131和碘-123,两者可以被甲状腺功能细胞吸收,有异常细胞的地方往往“吸收能力”跟正常组织不同。

  • ① 检查前一天,避免进食含碘丰富的海产品。
  • ② 按照约定时间,口服或注射少量放射性碘。
  • ③ 稍等几个小时,等待物质被身体吸收。
  • ④ 在特定设备下记录“甲状腺亮度图”。

不同区域的吸收强弱会在图像上显现出来,吸收弱的地方称为“冷结节”,吸收强的地方叫“热结节”。研究指出(Trimboli et al., 2020),大多数甲状腺癌表现为“冷结节”,但不是所有冷结节都是肿瘤。

⚠️ 检查提醒:整个过程不疼,放射性物质剂量极低,对身体影响很小。

04 核医学如何评估甲状腺功能?

核医学手段不仅能查肿块,还能检测甲状腺的“工作状态”。通过碘摄取率或者放射性药物分布,医生可判断它是否“工作积极”。有时甲状腺癌会让某一区域失去吸收碘的能力,也就是表现为冷结节,而整个腺体功能可能依然正常,甚至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常见表现 对应健康影响
冷结节 需进一步排除恶性病变
热结节 大多为良性,偶可是高功能腺瘤
甲状腺摄碘率升高/降低 可能提示功能亢进或减退
🔬 专家小结:甲状腺癌本身不一定影响激素分泌,具体情况还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

05 为什么会得甲状腺癌?

  • 遗传因素: 有明确家族史的人患髓样癌风险更高。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甲状腺癌,需要小心关注自身健康(Cabanillas et al., 2016)。
  • 年龄和性别: 女性、30-50岁人群更容易发病;但65岁以上的患者肿瘤更容易发展成高危类型。
  • 环境影响: 儿童期头颈部曾接触过放射线,比如治疗其他疾病接受过放疗,日后出现甲状腺异常的可能会增加。
  • 慢性甲状腺炎等基础病变: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慢性炎症者,异常细胞变多的机会也会提高。
🔎 研究发现:美国9万名女性调查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三倍(Howlader et al., 2022)。

06 实用预防方法和饮食建议

👏 正面建议:想要让甲状腺保持健康,这些小贴士别错过。
食物具体功效食用建议
海带、紫菜 补充碘元素,支持甲状腺功能 每周1-2次,注意不过量
深色绿叶蔬菜 含抗氧化物,减少细胞损伤 每日推荐1-2份
坚果(核桃、巴旦木) 提供硒,有助于调节免疫 适量即可,建议随餐小把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作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
  • 定期体检,尤其40岁以后建议每2年查一次甲状腺超声。
  • 出现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明显症状,应尽快就医。
📋 就医小贴士:有条件的朋友,选择配备专业核医学设备的三甲医院检查更安心。

07 做核医学检查前要注意什么?

  1. 提前了解检查流程,有疑问积极问医护人员。
  2. 检查前一周减少海产品和含碘药物的摄入(如碘酒、部分感冒药)。
  3. 孕妇、哺乳期女性应主动告知医生,根据医嘱安排检查时间或选择其他方式。
  4. 从检查到获取报告一般需半天以内,检查后多喝水有助于身体代谢放射性物质。
  5. 如对碘或其他药物过敏,应提前告知医生。
🧑‍⚕️ 医生提醒:每个人差异较大,有慢病、老年患者的朋友,核医学检查建议个别化安排。

08 核医学诊断新技术有哪些?

最近几年,甲状腺癌诊断也在升级。比如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结合)能把更细微的异常“揪”出来,还能帮医生评估全身有无转移。人工智能辅助判读影像的新算法,也在局部临床应用开展(Cipriani et al., 2022)。

🌱 展望:随着诊断手段持续进步,未来甲状腺癌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早期发现和个性治疗。

09 简单小结和行动建议

其实很多甲状腺癌发现时都是偶然,主动筛查和了解体检报告,就能少走弯路。如果发现颈部有肿块或不适,别担心,核医学检查一般无创无痛,有疑惑就问医生。把握健康节奏,关键时刻多一份了解,也许就能多一份安心。

  • 关注身体小变化,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 合理安排饮食运动,保持甲状腺健康。
  • 信赖核医学技术,科学就医更放心。

🌟 友情提示:每个人健康都是独特的,不必焦虑。科学知识、温和检查,常常能帮你做出明智决定。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1). Cancer Stat Facts: Thyroid Cancer. NIH.
  2. Trimboli, P., et al. (2020). Cold thyroid nodules and risk of mali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docrine, 68(1), 1-8.
  3. Cabanillas, M.E., McFadden, D.G., & Durante, C. (2016). Thyroid cancer. The Lancet, 388(10061), 2783-2795.
  4. Howlader, N., et al. (2022).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1975–2019.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5. Cipriani, N.A., et al. (202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yroid cancer risk stratification: a contemporary review. Thyroid, 32(1),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