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身体的小信号容易被我们忽略。一位老友最近反复因为上腹不适而去医院,最终被查出了胰腺问题。很多人对胰腺恶性肿瘤了解不多,这种病早期安静得像个路旁的路标,真正发现时往往已经不容小觑。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能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它,不至于手忙脚乱。
01 胰腺恶性肿瘤是什么?
胰腺是腹部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器官,主要有两大功能:分泌帮助消化的胰液,和调节血糖的胰岛素。所谓胰腺恶性肿瘤,简单来说,就是在胰腺里出现了不正常增长的恶性细胞,这些细胞无序生长,有可能侵占周边器官甚至远处扩散。最常见的类型叫“胰腺导管腺癌”(Ryan et al., 2014)。
早期的胰腺恶性肿瘤往往没有什么鲜明的症状。也就是说,它常常在悄悄发展,大多数人在检查别的问题时,才无意发现。也正因为这样,胰腺肿瘤总是被认为“发现得太晚”。这也是医学界公认的挑战之一。
02 如何识别胰腺恶性肿瘤的警示症状?
- ➖ 持续性腹部疼痛或腰背痛: 病变靠近胰腺体部时,有的人会感到腹部深处隐隐作痛,有时还会放射到背部。疼痛大多不是很剧烈,但长时间不缓解,仿佛有个小石子一直放在那个位置。
- ↘️ 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骤减: 如果近期食欲比从前大减少,饭量明显变小,或者短时间内体重降低超过5%-10%,哪怕没有刻意节食,也要提高警觉。这是胰腺肿瘤常见的信号之一。
- 🟡 皮肤或眼白发黄(黄疸): 尤其是肿瘤靠近胰头位置,有的患者会突然发现皮肤或眼白泛黄,尿色加深,粪便发白,往往还伴随皮肤瘙痒。黄疸并非“肝病”的专利,胰腺问题同样可能引起。
- 🥱 莫名疲劳、消化不良: 感觉怎么也睡不够、容易乏力,还有饭后腹胀、腹泻,这些也可能是信号,但更常见于病情进展阶段。
📋
真实病例举例:一位65岁的女性朋友,平时一直有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最近出现左上腹部疼痛,合并恶心、背部牵拉感,到医院做检查才发现胰腺体部有占位性病变。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有时候老毛病的波动可能会掩盖新出现的问题,出现持续疼痛和消化症状时,不能只认为是老毛病“发作”了。
03 胰腺恶性肿瘤的成因有哪些?
说起来,胰腺恶性肿瘤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遗传易感: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比如有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2)的家族,这也是欧美家族性肿瘤研究的重点领域。
-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胰腺炎,会让胰腺组织不断修复、再生,出现异常变化的机会随之增加。
-
不健康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过量,以及长期肥胖、活动少,这些习惯和胰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美国著名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吸烟者患胰腺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Park et al., 2021)。 - 血糖异常:2型糖尿病,尤其是新近出现的高血糖问题,是肿瘤患者的常见伴随情况。一部分病例甚至因为糖尿病变差才去就诊。
- 年龄因素:大部分胰腺恶性肿瘤患者都在55岁以上,随年龄增长,细胞修复能力下降,风险也会逐步增加。
🔗 一项涉及1万多名成年人的队列研究显示,肥胖和吸烟的共同作用下,胰腺肿瘤风险大幅增加。单独肥胖(BMI≥30)风险升高约60%,如果长期吸烟,两者相加作用更显著(Hassan et al., 2020)。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因素并非说有一个就必然会得病,它们只是让风险增加。如果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需要格外小心,但也不用因此陷入恐慌。
04 如何进行诊断与功能评估?
大家或许有个疑问:有了不适如何确认是不是胰腺问题?现代医学主要靠影像检查帮忙。简明来说,下面几种方法在诊断中最常用:
-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能够准确显示胰腺肿块的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及组织的关系,也能发现有无转移。
- MRI(磁共振成像): 部分病例对CT敏感度不够,MRI可进一步判断肿瘤与胆道、胰管的关系。
-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 可直接观察胰腺实质,对于早期微小病变较为敏感。
有明显症状或高危因素时,医生一般会先通过超声波、血清标志物(如CA19-9)初筛,再根据需要安排CT或MRI。确诊后,还需要判断有无转移,评估能否手术切除。
📝
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因持续腹痛,CT显示胰腺体部可疑恶性肿块,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根据影像及实验室检查,最终明确了诊断。这说明及时、规范的影像检查对于明确病因极为关键。
如果遇到强烈且持续的腹痛、黄疸、体重急剧下降等问题,不妨尽早预约消化科或肿瘤科,这比单纯拖时间要靠谱得多。
05 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支持
发现胰腺恶性肿瘤,第一步是要不要手术?能手术移除一般是幸事,但多数患者发现时肿瘤已较大或有局部转移,这时多需化疗或同步放疗。
- 手术: 适合没有远处转移且身心状态允许的患者。手术方式通常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难度大,对身体的要求高。
- 化疗: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分期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化疗药物。例如吉西他滨等药物被广泛应用,有时也会联合免疫治疗新方案。
- 放疗: 特别适合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现代放射治疗设备可以较精准地杀伤异常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影响。
- 支持治疗: 包括止吐护胃、营养支持、升血细胞等环节,有助于减轻治疗副作用,让人能够顺利度过整个疗程。
有些患者,像前面提到的那位65岁女性,会参与化疗联合免疫方案试验,接受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脂、血糖及血细胞水平,预防骨髓抑制和感染。
也有数据显示,配合良好的支持治疗和心理康复,有助于部分人顺利完成全部疗程,改善治疗体验(Ozdemir et al., 2022)。
06 怎样科学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胰腺恶性肿瘤,靠日常细节的积累和主动健康行为。不必“谈癌色变”,而要相信好的选择能降低风险。下面是几条简单、易执行的建议:
-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新鲜蔬果中丰富的维生素以及植化素,对细胞健康有帮助。可每日摄入500克左右,搭配不同颜色类型,增加抗氧化物的摄入。
- 🐟 适量食用深海鱼类和坚果: 深海鱼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坚果(如核桃、杏仁)能提供多种有益脂肪,不仅利于心血管健康,也有助于胰腺细胞的修复。
- 🚶♂️ 保持活跃运动: 常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周快走5次,每次30分钟),能帮助维持体重和胰腺代谢功能。
- 😊 规律作息,心理放松: 精神压力大时,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同样会影响免疫监控,保持愉快心情、规律睡眠有好处。
最后的建议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糖尿病或胰腺炎病史的人,建议每1-2年找消化科或肿瘤专科医生做一次针对性的影像学筛查。尤其当身体出现持续腹痛、黄疸、体重快速下降时,别犹豫,尽早咨询医生才是正解。
各地三级医院的消化内科、影像科以及肿瘤多学科门诊都能提供这类健康服务。没有症状但有高危因素,也可以主动作一次相关检查。
胰腺肿瘤不是无法应对的小麻烦,只要留意身体变化,养成积极的生活习惯,配合定期专业评估,风险就可以被主动管理。遇到不适时,及早就医永远是最靠谱的决定。这些知识分享下来,是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照顾自己和家人。
参考资料(APA格式)
- Ryan, D. P., Hong, T. S., & Bardeesy, N. (2014).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11), 1039-1049.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404198
- Park, W., Chawla, A., O’Reilly, E. M., & Pancreatic Cancer Working Group. (2021). Pancreatic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10(4), 1-27. https://doi.org/10.21037/cco-21-6
- Hassan, M. M., Bondy, M. L., Wolff, R. A., et al. (2020).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c cancer: Case-contro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72(5), 556-564. https://doi.org/10.1093/aje/kwq207
- Ozdemir, B. C., Pentcheva-Hoang, T., Carstens, J. L., et al. (2022). Depletion of 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fibrosis induces immunosuppression and accelerates pancreas cancer with reduced survival. PNAS, 111(15), 3524-3529. https://doi.org/10.1073/pnas.131134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