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踝部扭伤处理全攻略:应对与预防指南

  • 33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踝部扭伤处理全攻略:应对与预防指南封面图

扭伤不再是难题!踝部扭伤的处理全攻略

01 什么是踝部扭伤?

那天傍晚,路边的小摊旁,一位年轻女士不慎踩空台阶,踝部瞬间一阵剧痛——这种突如其来的“崴脚”,很多人都经历过。其实,踝部扭伤,就是我们常说的“崴脚”。它是因为外力作用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被拉伸、甚至部分撕裂。意外跌倒、跑步急停还是打球跳跃,稍不留神都可能带来这种伤。虽然听着像“小麻烦”,可不当处理却有可能拖成慢性问题。

偶尔一闪神、地面不平甚至鞋子不合脚,也都是幕后“推手”。踝部每次接地都像个小卫士,稍有失误就会被拉伤。数据显示,踝部扭伤在运动损伤中排名靠前,各个年龄段都会碰到,尤以爱运动的人为多(Fong et al., 2007)。

02 怎么分辨踝部扭伤的症状?

扭伤发生后,已有不少人抱着“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想法,结果第二天脚肿得像馒头 🤕。其实,不同症状能帮我们判断伤情轻重:

症状类型 常见表现 案例参考
轻微症状 踝部轻微疼痛,偶尔活动有点不适,基本能行走 25岁男生打篮球时崴脚,晚上休息后还能轻松下地
中度症状 肿胀明显,有青紫,走路变得艰难 32岁女白领下班途中摔伤,踝部当晚出现青肿
重度症状 疼痛剧烈,关节出现畸形,无法承重 44岁男性夜跑后摔倒,脚踝疼痛难以忍受且无法站立
Tips 💡

轻微扭伤通常好得快,若出现持续肿胀、淤血或不能走路,最好及时关注,避免加重。

03 急性期怎么处理?RICE原则很关键

发生扭伤后的24至48小时,是处理的“黄金窗”。这时采取对策,能最大限度减少后患。

  • Rest(休息):先暂停活动,减少脚踝负重。
  • Ice(冰敷):用毛巾包住冰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冰敷帮助减缓肿胀和疼痛,但别直接贴冰,以免冻伤。
  • Compression(压迫):弹力绷带轻柔环绕踝部,有助于控制肿胀。别绑太紧。
  • Elevation(抬高):保持脚踝高于心脏,有利于回流,减轻水肿。
注意

急性处理两天内先别热敷,也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剧内出血。

有研究显示,正确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后续慢性不稳(Bleakley et al., 2012)。RICE原则虽然简单,但坚持做好往往事半功倍。

04 哪些情况要尽早就医?

并不是所有扭伤都能“自愈”。几种明显信号,说明问题不容小觑:

  • 剧烈疼痛,8小时后仍无法减轻
  • 明显变形,如关节扭曲、骨头突出
  • 无法承重或每迈一步都剧痛
  • 踝部感觉麻木、发凉或失去知觉
就医建议

一旦遇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必要时进行X光或MRI检查,避免延误骨折或严重韧带断裂。

案例说明:53岁的王阿姨傍晚跌倒后未能自行站立,家人帮忙送院。X光显示踝关节脱位。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大意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05 恢复怎么做?理疗与锻炼别忽视

急性肿胀消退后,想尽快恢复正常活动,靠的不止“静养”。科学康复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增强关节保护力。

常见康复措施:

  • 踝泵运动:坐着或躺着,用力屈伸脚踝。每天3-4组,每组15次。
  • 弹力带训练:用弹力带抵抗,向各个方向拉动脚踝,增强周围肌肉。
  • 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初期可以扶着桌椅),提升踝关节的稳定性。
小建议

如果出现反复肿胀、持续疼痛或锻炼过程中不适,及时请教康复科医生,不要盲目加量。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早期定量康复训练能加速踝部功能恢复(van der Wees et al., 2006)。

06 为什么踝部扭伤高发?解析生活风险

并不是每个人崴脚都是偶然,背后有不少隐形因素容易被忽略:

  • 1. 运动时缺乏保护:足球、羽毛球等运动高强度爆发,关节承受压力大,稍不留神容易出事。
  • 2. 穿鞋不当:高跟鞋、松垮凉鞋,减少了稳定支撑,哪怕走在平地也可能崴脚。
  • 3. 肌肉力量薄弱:小腿和踝部肌肉较弱,遇到外力撞击缓冲能力下降。
  • 4. 年龄和旧伤: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灵活度降低。有踝部旧伤者风险更高(Herzog et al., 2019)。
别忽视

生活中,低头看手机、夜路行走、胡乱跑步……防不胜防的小细节都可能是“埋伏点”。

数据提示,约有40%的踝部扭伤患者在一年内发生二次损伤,尤其是未正规康复的人群(Witchalls et al., 2012)。

07 如何预防踝部扭伤?实用指南

方法 操作建议 正面益处
力量训练 踝部拉力带锻炼,每周3次 增强韧带与小肌肉群,提高抗扭转能力
科学热身 运动前做踝环绕、高抬腿,准备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激活关节,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合理选鞋 日常多穿包裹性强、厚底防滑的运动鞋 稳定关节,有效避免意外扭伤
专注留神 户外行走或上下台阶时,注意脚下环境 减少意外,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营养支持 适量摄入奶制品、鱼类,补充钙质和蛋白 有助于维持骨骼和韧带健康
实用提醒

运动频率不必太高,保持规律即可;偶尔一次大幅用力后适当休息,别有压力。

  • 出现不明疼痛、肿胀无法自行恢复的情况,就近选择骨科或运动医学门诊。
  • 日常可购买弹力护踝作为保护,但不宜长时间依赖。

08 总结与行动建议

说起来,踝部扭伤离生活其实很近。无论是跑步、跳舞,还是在家被地垫绊了一下,一旦出现应对得当、恢复及时,大多数都能恢复如初。如果处理不及时,小问题也可能变成慢性困扰。重要的是学会分辨症状,牢记RICE急救原则,根据严重程度科学就诊。日常加强脚踝锻炼和选择合适装备,是减少扭伤“小麻烦”的有效办法。希望这份指南能让你以后遇到“小崴脚”时,从容应对、迅速恢复,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 Bleakley, C., McDonough, S., & MacAuley, D. (2012). The Use of Ic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oft-Tissue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1), 251–261.
  • Fong, D. T.-P., Hong, Y., Chan, L.-K., Yung, P. S.-H., & Chan, K.-M. (2007). A systematic review on ankle injury and ankle sprain in sports. Sports Medicine, 37(1), 73–94.
  • Herzog, M. M., Kerr, Z. Y., Marshall, S. W., & Wikstrom, E. A. (2019). Epidemiology of Ankle Sprains and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4(6), 603–610.
  • van der Wees, P. J., Lenssen, A. F., Hendriks, E. J., Stomp, D. J., Dekker, J., & de Bie, R. A. (2006).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therapy and manual mobilization in ankle sprain and functional instabil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16(6), 399–406.
  • Witchalls, J., Waddington, G., Blanch, P., & Adams, R. (2012). Intrinsic functional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nkle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6(7), 5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