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从痛苦到恢复的康复之路
01 什么是踝关节扭伤?
打篮球、跑步、甚至在路边走路时一个没留神,脚一崴,人就疼得不敢动。这种场面,很多人都会碰到。踝关节扭伤,其实就是脚踝在受到外力过度拉扭后,韧带出现了受损,通常伴着“咔嚓”一声或只是突然不对劲,随后疼痛与肿胀接踵而来。
病理上,踝关节韧带受到牵拉或撕裂后,会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这类问题在各种运动里十分多见,但不少人也因为穿高跟鞋或地面不平摔倒而中招。医学数据指出,在年轻人群体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扭伤占比将近30%(Fong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7)。
02 扭伤后都会有哪些症状?
| 症状类型 | 生活场景 | 症状特点 |
|---|---|---|
| 轻微信号 | 运动刚结束后,偶尔感到不适;站立时略微有拉扯感 | 轻度肿胀,疼痛偶发,活动范围轻微受限 |
| 明显表现 | 受伤几小时后,脚踝明显肿胀,疼痛持续,甚至行走困难 | 持续疼痛,局部发热,大范围肿胀,活动受限 |
如果你发现脚踝肿胀越来越明显,而且疼痛感没减轻,别再试图自己忍着了。这种病程转变确实很常见。
03 受伤后如何急救?
| 步骤 | 动作描述 | 目的与好处 |
|---|---|---|
| 休息 | 避免负重,减少活动 | 降低再次受伤风险,减少炎症扩散 |
| 冰敷 | 每1-2小时冰敷15-20分钟 | 减缓局部肿胀与疼痛 |
| 加压 | 使用弹力绷带包裹踝部 | 控制肿胀、防止积液 |
| 抬高 | 用枕头垫高脚踝 | 加速血液回流,减少局部压力 |
有的人喜欢自我按摩、热敷,实际上刚受伤时热敷容易加重肿胀。早期就诊时可以拍个X光排除骨折风险,医生会根据情况给出是否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04 康复锻炼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疼痛消失就代表恢复了,其实踝关节韧带损伤会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后续再次受伤的概率。康复锻炼这一步极其关键,不只是让疼痛减少,更是为了让脚踝的功能慢慢恢复原有的“防护力”。
研究发现,踝关节扭伤患者如果早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未来再次受伤风险能降低将近50%(Hupperets et al., BMJ, 2009)。适当跟专业康复师沟通,也能获得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05 踝关节怎么锻炼?实用方法盘点
简单来说,早期以恢复活动度为主,中期再加上力量、平衡训练。康复师会根据你的恢复情况调整动作强度,千万别跟别人比“进度”。
06 为什么踝关节这么容易受伤?
- 生活习惯: 经常在不平整地面运动,或穿高跟鞋、滑板鞋,容易造成脚踝受力失衡。
- 年龄与体重: 中青年、运动爱好者以及体重偏重者发生率更高,过度负重使脚踝压力增加。
- 遗传与解剖结构: 有些人脚踝天生不够“牢固”,活动幅度大但相对不稳定。调查显示,部分人群的踝关节韧带弹性较差,是受伤风险的隐形因素(Smith et 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0)。
- 动作错误: 例如跳跃落地、方向急转等,容易让脚踝负荷增加,导致受力过度。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踝关节虽然“扛重”,但也容易负担过大,尤其是在运动场或日常生活中。预防和训练是保护脚踝的关键。
07 如何安全回归运动与日常生活?
| 措施 | 适用阶段 | 具体建议 |
|---|---|---|
| 穿合适运动鞋 | 康复后、运动期间 | 选择包裹性好的鞋,提供足够弹性和支持 |
| 科学热身 | 运动前 | 用5-10分钟活动关节,慢慢增加强度 |
| 力量与平衡训练 | 日常 | 每周做2-3次脚踝相关练习,包含平衡和力量动作 |
| 定期医学检查 | 恢复期、康复后 | 踝部受伤后建议找专业康复师评估,必要时做影像检查 |
食疗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鸡肉、鱼汤,有助于韧带修复;适量吃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柚子),有助于促进软组织恢复。鸡肉汤+胶原蛋白、橙子+维生素C,这类搭配对恢复期脚踝非常友好。
参考文献
- Fong, D.T., Hong, Y., Chan, L.K., Yung, P.S., & Chan, K.M. (2007). A systematic review on ankle injury and ankle sprain in spor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1(2), 87-94.
- Hupperets, M.D., Verhagen, E.A., van Mechelen, W. (2009). Effect of unsupervised home-base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on recurrences of ankle sprai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339, b2684.
- van den Bekerom, M.P., Struijs, P.A., Blankevoort, L., Welling, L., van Dijk, C.N., & Kerkhoffs, G.M. (2012).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rest, ice, compression, and elev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s in adults? BMJ, 345, e3860.
- Smith, R.W., Reischl, S.F. (2010). The syndesmotic ligament and its role in ankle stability.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0(1), 39-45.
- Waterman, B.R., Owens, B.D., Davey, S., Zacchilli, M.A., & Williams, R.J. (2010). The epidemiology of ankle sprai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92(13), 2279-2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