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手足口病:护理要点与实用指南

  • 10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手足口病:护理要点与实用指南封面图

手足口病:护理要点与实用指南

01. 手足口病概述:为什么这病这么容易传?

夏天一到,托班微信群、社区家长群里,总能有人问:“孩子嘴巴红了,是不是手足口?”说来,这种小朋友常见的病,名字听着温和,实际,家里一年见上几次也不稀奇。最常见的,是幼儿园或托班的小朋友发烧、口腔起疱、手脚有小红点,一时间家长忧心忡忡。其实,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疾病。绝大部分病例都是自愈,也就是即使不特别吃药,孩子几天之内也会慢慢好转。不过,流行性很强,照顾不好容易出意外,所以了解清楚风险和护理很关键。

小知识:
  • 主要传染对象:5岁以下儿童为主,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 高发季节:初夏到秋天,尤其是5~7月。

02. 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传播方式 场景举例
1. 飞沫传播 孩子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空气进入周围人的呼吸道。
2. 接触传播 小朋友玩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残留病毒,别人摸到后再摸嘴、揉眼睛就有可能感染。
3. 粪口传播 换尿布或接触患儿粪便时,手没洗干净就吃东西,会被病毒带入口中。

家里曾有一位2岁的男孩,哥哥从幼儿园带回病毒,只咳嗽一两下,却把玩具递给弟弟。三天后,弟弟发烧了,手脚长出了小红疹。可以看到,家中多人照看孩子、公共玩具不消毒,都是传播的高危场景。

🧴 TIPS: 传染力最强的时候,往往是刚发病的头几天。

03. 主要危害在哪里?

手足口病虽然大部分时候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偶尔也会带来麻烦。病毒进入体内,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口腔、手、脚、臀等部位的黏膜和皮肤,造成疼痛、水疱和发烧。医学数据显示(Wang, S. M., & Liu, C. C., 2022),肠道病毒71型(EV71)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比如心肌炎或者脑炎。

健康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口腔溃疡,影响进食、喝水,容易脱水
  • 高热,有些孩子会出现抽搐
  • 极小部分出现神经系统损伤,比如嗜睡、呕吐等
虽然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自愈,但遇到体质弱、年龄小(1岁以内)或本身有慢性病的孩子,要格外小心。家长别仅仅以为“只是起了点疹子”,一旦持续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变差,就别拖拉了。

🔍 研究发现: 轻症占80%以上,但极少一部分病例(不足1%)可能因病毒侵犯神经系统,造成脑炎、心肺损害。
(Wang, S. M., & Liu, C. C. (2022).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7(9), 813–824.)

04.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手足口病?

  • 1. 初期信号(轻微、偶尔):
    有些小孩刚开始只是微微发烧,或者偶尔说嘴疼。父母别着急,有时只是普通上火。但如果短时间内出现下列情况,就要高度警惕。
  • 2. 明显症状(持续、严重):
    • 口腔痛明显,甚至连喝水都哭
    • 嘴角、舌头、牙龈出现一批米粒大小透明水疱,破溃后变成浅表溃疡
    • 手、脚、臀部、膝盖有红色丘疹,有的中心水泡,分布对称
    • 发热一般持续1~3天,热度可达39℃以上
  • 3. 特殊表现: 极少数孩子会出现呕吐、嗜睡、头痛或惊厥,这属于急性并发症的预警信号,得马上带去医院。

案例:一位4岁女童,最初只是低烧和一点点口腔溃疡,隔天嘴里痛得吃不下饭,爸妈起初以为是普通口腔炎,直到第三天双手起了小红点,才意识到是手足口病。
这个例子说明——早期不易区分,要多留心孩子的精神和食欲变化。

05. 居家护理与防护措施

🏡 护理要点一览表:
护理措施 具体做法/举例
1. 峻烈保持卫生 玩具、餐具、毛巾每天单独用,洗净晾干
2. 补充水分 可让孩子多喝温水、淡盐水或稀释果汁,避免酸刺激食物
3. 安抚不适 鼓励清淡流质饮食,少量多次,避免热、辣、咸
4. 做好隔离 发病期最好和其他小孩隔开,避免去幼儿园和公共场所
5. 观察病情 记录体温、是否能进食、精神状况
  • 适量提供牛奶、豆浆或粥等温和饮品,对口腔溃疡的孩子帮助较大。
  • 饭后可用淡盐水漱口,有助促进口腔恢复。
  • 手足皮疹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即可。
3岁以下、免疫力较低或本身有基础病的患儿,居家护理时需格外关注饮食和精神状态。

06. 并发症预警:哪些情况要马上去医院?

  • 精神不振、持续嗜睡、呼之不应
  • 持续高热超过3天,退烧药无效
  • 持续呕吐、强烈头痛、抽搐或肢体抖动
  • 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青紫

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出现这些“和平常完全不一样”的变化,就不是普通手足口病能自行恢复的类型。及时送医院是最安全的做法。比如曾有一名1岁半男童,起初只是嘴里溃疡多,到了第4天吃饭返呕、嗜睡,送医后发现脑脊液异常,最后经过专科治疗才平稳康复。这说明,家长只要发现孩子情绪、体力和行为改变明显,宁愿多跑一趟医院也不要犹豫。

🚑 就医提示: 手足口病大部分无需用抗生素。“预防性输液”不能阻断病程,坚持观察和护理最关键。

07. 日常预防:家庭和社区如何降风险?

遇到手足口病高发期,大家常会问:除了戴口罩还有啥能帮孩子减少感染?

推荐预防方法 操作建议及生活例子
规律手部清洁 饭前便后用流动水和温和洗手液洗手,比如幼儿园放学接到孩子,家长带着把手洗干净再做其他事。
合理饮食加强免疫力 新鲜水果(如橙子、香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豆制品有助增强抵抗力。例如,孩子早餐有鸡蛋,午餐搭配蔬菜和牛奶。
房间常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有助于稀释空气中可能残留的病毒。
定期清洁消毒 小朋友玩具、门把手、餐椅每日用稀释消毒水擦拭一遍,尤其在手足口高发期。
疫苗预防(EV71型适用) 医学界认为,EV71疫苗可以降低重症手足口的发病风险。通常2岁以内的儿童可以按接种程序进行。
🦠 特别说明: 选择诊所或综合医院时建议优先儿科,避免交叉感染。当地卫生部门发布流行信息时,家庭可减少聚会,提升防护级别。

08. 小结:提升防护意识,健康同行

手足口病专挑小朋友,传播快、流行广,但大多都能安全康复。通读下来,读者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做到小心洗手、合理饮食,适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就已经做到了最有效的“防火墙”。家有小孩时,平日多一些关注细节、重视卫生,幼儿园和社区如果能配合卫生宣教,整个防护效果会更好。

最后附上一句话:遇到不确定的病情变化,就医早晚无悔,放松心态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希望这些常识能真的帮到你和身边的家人。

参考文献
  • Wang, S. M., & Liu, C. C. (2022).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7(9), 813–824.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Cardosa, M. J., & Solomon, T.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 Li, R., Liang, S., & Dong, H. (2016). "EV71 vaccine, a landmark for the control of HFMD in China."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5(11), e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