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探寻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奥秘

  • 8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探寻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奥秘封面图

深入探寻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奥秘

01 什么是胆汁性肝硬化?

有时在日常体检里,医生会说“胆管有点问题”,但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风险。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现称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简称PBC),就是这样一个听起来陌生,却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问题。简单来说,这种情况是因为胆汁(肝脏分泌,有助于消化脂肪的液体)在肝脏里流动受阻,被慢慢积聚,这让肝脏组织一点点发生变化。

一开始,这种病往往来得很隐蔽,没什么特别的症状。随着时间推移,肝脏会因为慢性损伤逐渐硬化,功能跟着变差。PBC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中,医学调查显示,发病与免疫、遗传还有一些环境刺激都有关系(Lammers et al., 2014)。

Tips 📝
  • 胆汁性肝硬化并不是传染病。
  • 最早的一些体征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解为小毛病。

02 胆汁为什么会淤积?慢慢的伤害肝脏?

胆汁应该顺畅流出,但当它在肝内胆管被阻碍,就像城市下水道堵塞,废水淤积,结果“管道周围”的肝细胞也跟着受罪。常见原因是胆小管被异常免疫反应慢慢破坏,胆汁流不出去,刺激肝细胞,诱发炎症和坏死。

变化阶段 身体感受 健康影响 典型例子
早期堵塞 几乎无觉察,偶尔乏力 肝细胞出现轻微损伤 45岁女性,体检发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无明显不适
持续淤积 时常疲劳、偶有皮肤瘙痒 炎症累积,肝组织逐渐变性 52岁男性,反复肝区隐痛,一直以为是消化不良
长期淤积 明显食欲下降、黄疸 肝脏功能大幅下降 60岁女性,皮肤发黄,持续乏力

这说明,长期的胆汁淤积其实是一种慢性伤害,肝脏作为身体的能量工厂,一旦“持续堵车”,必然运转失灵。

小提醒 📌
  • 偶尔的乏力、皮肤瘙痒,多数人不会联想到肝脏问题,但别忽视。

03 免疫系统怎么影响胆汁性肝硬化?

很多科学家认为,PBC其实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造成的。免疫系统本该守护健康,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细胞会把正常的肝内小胆管当成“外敌”,长期攻击。这类自己攻击自己的现象被称为自身免疫反应。

这些反复的免疫攻击让胆管细胞慢慢凋亡,胆汁流动受阻,无形中把坏事一步步放大。数据显示,约90%的PBC患者体内都能检测到特异性抗线粒体抗体(AMA),这是疾病的一个标志(Kaplan & Gershwin, 2005)。

想一想 🤔
  • 自身免疫病的控制通常需要专业医生持续干预,不能自行停药。

04 肝“自修”能力为何有时失效?——再生与纤维化的拉锯

肝脏拥有强大的修复本领,但在胆汁淤积和免疫攻击长期反复的条件下,这种“自修”慢慢变得无力。每次微小损伤后,肝细胞会试图增殖修复,可同时,损伤区会被纤维组织(就像“结疤”)填补。

当修复小于损伤时,纤维成分累计增多,肝组织逐渐变硬,形态也变得不规则。随着纤维化逐步进展,肝脏功能越来越差,各种代谢和解毒任务也难以顺利完成。

阶段 肝脏变化 表现
早期 轻微增生,纤维化点状出现 无特别表现
中期 纤维带扩展,肝小叶结构改变 疲劳明显,易有黄疸
晚期 假小叶形成,肝脏变硬变形 肝功能衰退,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出现

这过程,像极了一堵墙反复修补却总有新的裂缝。肝脏若失去“弹性”,整个身体都会跟着出问题。

05 为什么有些人更易得PBC?——遗传与环境的合力

说起来,PBC并非单纯由“生活不好”造成。其实,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联合作案”。家族中有PBC病史的人,受到的遗传影响更大,但并不是说遗传决定一切。

  • 家族遗传:有PBC的亲属,患病风险明显上升。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一级亲属发病率比普通人高10倍(Hirschfield et al., 2010)。
  • 环境刺激:比如某些细菌、化学品暴露或烟草吸入,可能导致肝脏免疫异常。不过,没有哪一项被直接证实是唯一诱因。
  • 性别因素:90%以上患者为女性,这和激素水平相关。绝经前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被认为是一个诱因。

举个例子:有位35岁的女性,母亲患有PBC,自己平时体检完全正常,但接触了某些特殊化学物质后出现轻微肝功能异常。后来随访发现,她的免疫指标升高,提示疾病早期信号。

📢 要关注
  • 单一诱因通常不能决定是否患病,更多是“多因素叠加”导致的。

06 怎么做可以预防和延缓胆汁性肝硬化?

推荐食物 功效说明 食用建议
新鲜绿叶蔬菜 🥗 丰富叶酸,保护肝细胞再生 三餐适当添加凉拌或热炒形式
深海鱼类 🐟 含有优质蛋白和ω-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应 每周2-3次清蒸为佳
新鲜水果 🍊 补充维生素C,帮助胆管健康 餐后或两餐间直接食用
燕麦、糙米 高纤维,有助于胆汁代谢 早餐更换部分精米面为粗粮
实用建议 👍
  • 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年做一次肝功能和腹部彩超检查,有家族史者根据医生建议增加频率。
  • 长期免疫异常、疲劳、黄疸或连续瘙痒应及时就医,少拖延。
  • 诊疗最好选择正规三级医院或肝病专科,有疑问随时和专业医生沟通。

目前,PBC的药物治疗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部分进展期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肝移植是终末期患者的选择,但绝大部分患者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较好保障(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2017)。

有些事情,日常就能做起,比如每天多走几步、饮食自然清淡,遇到身体异常早一点去医院看看,也不是难事。

可以看到,胆汁性肝硬化虽不会“一夜之间”发作,但一旦出现还是不要掉以轻心。生活中多留心、及时沟通身体变化,就会减少小细节恶化为大问题的概率。通过科学饮食、规律体检和规范治疗,不必对这样的小麻烦过度焦虑。毕竟,我们做的每一次善待自己,都会慢慢积累成安全感。

参考文献:

  • Lammers, W. J., van Buuren, H. R., Hirschfield, G. M., Janssen, H. L., Invernizzi, P., Mason, A. L., ... & Ponsioen, C. Y. (2014). Level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bilirubin are surrogate endpoints of outcome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 international follow-up study. Hepatology, 60(4), 1202-1212.
  • Kaplan, M. M., & Gershwin, M. E. (2005).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3(12), 1261-1273.
  • Hirschfield, G. M., Liu, X., Han, Y., Gorlov, I. P., Lu, Y., Xu, C., ... & Gershwin, M. E. (2010). Variants at IRF5-TNPO3, 17q12–21, and MAPT loci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Nature Genetics, 42(8), 655-657.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Journal of Hepatology, 67(1), 14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