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脐疝世界:你不知道的临床表现
有些人洗澡或更衣时,偶然发现肚脐附近鼓起来一个“小包”,摸摸也没太大感觉,就没急着理会。有人压根没察觉,直到家人提醒才发现脐部似乎有点不同。其实,肚脐处的小变化可能跟脐疝有关,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01 · 脐疝到底是什么?
脐疝,简单来说,就是腹腔内的组织(通常是脂肪或肠道)因为脐部周围那一圈天生较薄弱的部位,出现了“突出口”,鼓起一个包。新生儿、老人、孕妇,甚至经常蹲起、咳嗽较重的人都有可能遇上,不过各自的原因大不相同。
小孩的脐疝有时像一颗弹珠,哭闹或用力时更明显;而成年人可能是腹部用力时突然冒出的一个包块,有时是因为体重变化、手术史、反复提重物。
02 · 临床表现:早期和警示信号完全不同
阶段 | 常见表现 | 简单例子 |
---|---|---|
早期 | 脐部偶尔轻微隆起,按压能消失,无明显不适 | 30岁女士偶尔洗澡发现肚脐边有一小块软包,轻轻一压就没了 |
明显时 | 肿块长期存在,局部隐隐胀痛,走路或站久感觉不舒服 | 58岁男士,腹部用力时包块鼓出来,伴有持续钝痛 |
并发症预警 | 包块红肿、变硬、难以推回,疼痛明显 | 一位4岁小孩,肚脐包块突然变硬变大,孩子哭闹不止(此为急症需急诊) |
🔍 肚脐的突出有时跟体位、情绪、用力等有关,发现后不必马上焦虑,合并疼痛、变色、无法回纳才需要赶紧到医院看看。
03 · 脐疝损害了哪些健康?
脐疝如果一直没有干预,虽然许多人多年没有不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常见麻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 嵌顿:腹部的组织被卡住在脐部小口内,无法回到原位,疼痛、肿胀,有时还会呕吐。这时肠道部分血流可能受阻,出现急性腹痛。
- 绞窄:如果卡住的肠道血流已经被捏断,肠坏死、腹膜炎甚至休克就会跟着来(见 Stephens et al., 2007)。48岁男子因突发脐部剧烈胀痛,被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后发现已经绞窄,紧急做了手术才保住肠道功能。
⚠️ 长时间的、持续不消的脐部肿块,或突然变色、变硬,需要引起重视。
04 · 儿童和成人的表现有哪些差别?
- 儿童:多表现为脐部可按压回去的柔软包块,大多数孩子长到三四岁时自然愈合,不一定合并疼痛或其他症状。 案例
06 · 怀疑脐疝,该如何检查呢?
真的发现肚脐那儿有个包包,是不是就该立刻去医院?其实,早期可复性脐疝,很多时候只需要外科门诊简单查体就可以——医生会观察、触摸肿块,做一下腹部动作测试。有时会建议做腹部B超,确认里面有没有肠道或脂肪组织突出。
- 肿块难以复位或者合并疼痛: 则需要尽早就医,急诊外科或普外科更为合适。
- 判断嵌顿或绞窄: 专业医生会结合B超、体格检查甚至血液检测综合判断。
🚑 不能回纳的包块、明显腹痛、发热、呕吐,别等,立刻去医院,越快越安全。07 · 脐疝怎么预防?饮食和习惯有讲究
脐疝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自己降低风险。这里给大家梳理几条日常易行的小建议:
- 高蛋白饮食 🥚 蛋类、豆制品和瘦肉富含优质蛋白,对维持腹壁强度很有帮助。可适量以早餐鸡蛋、午餐瘦肉为主,每天保证1份豆类,增强组织愈合力(见 Jafari et al., 2021)。
- 膳食纤维丰富 🍠 全谷物、蔬菜、水果等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促进肠道健康,预防便秘可减轻腹压负担。主食可搭配燕麦、杂粮饭。
- 规律锻炼 🧘♂️ 轻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配合适度核心肌肉训练,有益提高腹部弹性和张力,但避免粗暴大强度举重动作。
- 体重控制 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对腹壁健康有好处。每天坚持20分钟散步就挺合适。
- 孕期产妇特别注意 怀孕或产后恢复期,建议慢慢恢复运动,适当做一些收腹操,促进腹直肌愈合,可询问妇产科医生制定个人计划。
👍 日常常规饮食以天然、均衡为主,不用刻意吃保健品,多元、丰富才最有益。定期关注自己肚脐的变化,多一分观察,健康多一层保障。参考文献
- Jafari, G., Keshavarz, A., et al. (2021). "Diet and abdominal wall: role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prevention of ventral hernia." Annals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62, 180–184. https://doi.org/10.1016/j.amsu.2021.02.088
- Osmond, M. H., et al. (2007). "Umbilical hernias in children: A review."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53(10), 1712–1714. PMID: 17934098
- Stephens, M., & Holcomb, G. W. (2007). "Umbilical Hernia in Pediatrics." 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87(1), 171–178. https://doi.org/10.1016/j.suc.2006.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