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那些事儿
01 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很多人体检拿到报告,发现自己有甲状腺结节,心里多少会有些担心。其实,这类结节近年来在各个年龄层都不算罕见。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别感觉,往往只有到医院做B超时才“碰巧”发现。甲状腺就像脖子前部的“小盾牌”,它的变化,大多数人平时并察觉不到。
甲状腺结节指的是甲状腺内出现的一个或多个异常组织“包块”,既可以是“良性”的小麻烦,也可能潜藏恶性肿瘤的风险。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30岁以上城镇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已达20%(Haugen, 2016)。这说明,甲状腺结节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02 甲状腺结节都有哪些类型?
- 1. 良性结节
包括腺瘤、囊肿和炎症性结节。大多数属于这类,进展慢,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 - 2. 恶性结节
主要指甲状腺癌。虽然发病率低于良性结节,但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以免耽误治疗。
类型 | 常见举例 | 需要重点关注点 |
---|---|---|
良性结节 | 腺瘤、囊肿 | 持续观察,定期随访 |
恶性结节 | 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等 | 早发现、早诊断、早管理 |
03 良性结节有哪些明显特征?
日常门诊中,经常见到一些体检查出结节后前来复诊的朋友。有位42岁的女性患者,B超显示直径1.1cm的甲状腺结节,质地较软,能随着吞咽活动轻微移动,自己平时没有什么不适。身体没有压迫感、也没有疼痛。其实,这类表现正是良性结节的“标配”:无痛、活动性好、体积稳定。
- ① 位置灵活,触感柔软
- ② 没有持续加重的不适
- ③ 多年来结节大小保持不变
不过,这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放心,定期复查仍然很必要。
04 哪些表现提示结节可能是恶性的?
- 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变大,或出现持续疼痛
- 脖子一侧淋巴结肿大或变硬
- 声音逐渐变哑,或吞咽、呼吸感到不顺
说起来,有位37岁的男性,发现半年内脖子前部结节长大不少,并且偶尔还出现吞咽不畅。后来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为甲状腺癌。可以看出,和良性结节慢悠悠的小变化不同,恶性结节往往发展比较快,有时候还会累及周围组织。
05 为什么会得甲状腺结节?风险因素有哪些?
- 1. 年龄与性别影响
研究发现,女性和中老年群体更容易出现怎么选择?若影像学和临床表现依然不能确认结节良恶性,细针穿刺活检(FNA)就派上了用场。短时间内用细针获取结节细胞,经过病理评估后,能给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的明确答案。
方案选择 适用情况 下一步建议 仅观察 小型、无症状良性结节 持续定期随访 活检诊断 影像可疑或短期增大结节 选用FNA,做病理评估 手术切除 确认恶性或影响局部器官 方案个体化,综合分析决定 活检结果明确后,后续管理就有章可循:良性多观察随访、恶性则建议手术为主。近年来,分子检测也参与到恶性风险评估中,为治疗方式个体化提供更多可能。
08 日常预防和身体调理怎么做?
预防胜于治疗。平时的饮食和生活规律,对于甲状腺健康很有帮助。这里不说“少吃什么”,只说怎么吃对甲状腺有好处:
食物/习惯 | 具体功效 | 推荐方法 |
---|---|---|
海带、紫菜 | 补充碘元素,维持甲状腺激素合成 | 每周适量食用一次到两次 |
豆制品 | 含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帮助组织修复 | 每天食用一小份豆腐或豆浆 |
深绿色蔬菜 | 补充多种维生素,维护身体代谢平衡 | 一日三餐合理搭配 |
良好作息心情 | 舒缓压力,降低慢性炎症风险 | 保证足够睡眠,对甲状腺有利 |
核心要点速览
-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并不可怕,但确定良恶性很关键。
- 持续、快速的变化要小心,出现症状不要忽视。
- 超声是初查首选,可疑者及时行活检。
- 合理饮食和规律生活是最值得长期坚持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 Haugen, B. R., et al. (2016). 201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yroid, 26(1), 1–133.
- Gharib, H., et al. (201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ssociazione Medici Endocrinologi, and European Thyroid Association Med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 Endocrine Practice, 22(5), 622–639.
- Dean, G. S., et al. (2021).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thyroid nodul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6(1), 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