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艾滋病:那些你不知道的传播途径
01. 关于艾滋病——你真正了解多少?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艾滋病?”很多人脑中冒出的词不外乎“血液”、“性传播”、“危险”。其实,这个“常在新闻里出没”的疾病,专业名称叫HIV感染(艾滋病毒)和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是一种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里的CD4细胞(白细胞的一种),感染后如果没有治疗,几年后可能进展为AIDS,使人很难抵抗各种感染和一些肿瘤。全球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约有3840万人携带HIV(UNAIDS, 2023)。
传播途径说起来并不多,但误区却不少。了解清楚这些风险点,是避免歧视、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02. 血液接触:意外其实不多,但真的要小心
- 非安全输血:过去输血是主要风险,现在正规医疗机构用严格筛查,艾滋病传播的几率已经大幅降低。例如,2016年中国一位35岁女性因急诊外伤需要输血,因血袋筛查不严,事后发现感染了HIV。这提醒我们,只有在正规医院输血、接受血制品才是真正安全的做法。
- 共用针具:这也是一个高危途径,尤其出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由于针头很难全部清洗干净,一点点残留血液也可能携带病毒。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共用针具让HIV传播率显著提升,占一些国家新发病例的30%以上(WHO, 2022)。
- 创伤接触:医务人员在抢救护理时,偶尔会遇到被针刺伤的风险。虽然概率不高,但仍是医学领域不可忽略的隐患。比如,一位28岁男护士曾在急诊缝合时被污染针头刺伤,医院第一时间做了预防性药物干预,未发展为感染。
血液传播途径其实有限,正规医疗和安全注射能大大降低风险。
03. 性接触:隐形的高风险区
性传播是现在艾滋病最常见的扩散方式。其实不少感染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极易因为一两次“无保护的性行为”而把病毒带回家。感染风险不是每一次都一样,以下情况要更小心:
场景/行为 | 潜在风险 | 生活实例 |
---|---|---|
无套性行为 | 黏膜破损则病毒极易进入(男女均高风险) | 小李因未使用安全套感染病毒 |
多名性伴侣 | 交叉传播机会增大 | 一名42岁的男性在半年内有多名伴侣,后确诊HIV |
性传播疾病伴发 | 患其他性病时黏膜损伤多,风险更高 | 王女士因合并淋病感染后HIV |
“安全性行为”是规避艾滋病毒传播的最实用方法。
04. 母婴之间:两代人都应被保护
母婴传播是少数但极需关注的途径。HIV阳性女性在妊娠、分娩、甚至哺乳时都可能把病毒传给宝宝。医学界给出明确建议:规范孕检和抗病毒药物干预,能把风险降低到不到1%(Cohen, M. S., et al., 2016)。
医学病例:一位29岁孕妇在医院常规孕检查出HIV,医生及时安排抗病毒治疗,顺产后新生儿未感染。从中可以看出,规范医疗干预非常有效。
规律产检和正规医疗可以几乎消除母婴传播的风险。
05. 流言泡沫里的艾滋病:真相和误解
常见传言 | 科学事实 |
---|---|
共用餐具/马桶会传染 | 否:HIV离开人体后无法存活,日常生活无风险 |
被蚊虫叮咬会得艾滋病 | 否:HIV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叮咬不会传播 |
与HIV感染者握手或拥抱有危险 | 否:无破损皮肤接触不会传染 |
艾滋病不是“避之不及”的疾病,科学认知有助于消除恐惧。
恐慌和误解容易让真实风险被忽略,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与其揣测风险,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06. 预防行动:哪些做法更靠谱?
简单来说,做好三件事,艾滋病的威胁可以大大降低:
定期检测
- 高风险人群(如有过高危性行为)建议每年做HIV筛查。
- 孕妇建议妊娠早期主动检测。
正确使用安全套
- 无论男女,安全套是防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定期更替,勿重复使用。
选择正规医疗服务
- 输血、注射、牙科治疗等务必选择有资质的医院。
- 不共用针具、不自行接受来路不明的注射。
食疗帮助(不产生风险提示,仅为积极建议):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新鲜蔬菜、水果 | 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 每日多样搭配,口味清爽 |
优质蛋白(如鸡蛋、豆制品) | 促进身体修复,帮助抗感染 | 每餐适量摄入 |
粗粮杂豆 | 维持肠道健康,帮助吸收 | 早餐可以尝试五谷粥 |
合理饮食、规律检测,是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有效方式。
如果担心风险或已经有疑虑,可以前往当地疾控中心或者正规医院咨询HIV检测和相关预防服务。不要拖延,有疑问就问医生。
参考文献
- UNAIDS. (2023). Fact sheet—Latest statistics on the status of the AIDS epidemic. Retrieved from https://unaids.org/en/resources/fact-sheet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iv-aids
- Cohen, M.S., Chen, Y.Q., McCauley, M., Gamble, T., et al. (2016).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1 Transmiss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9), 83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