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突破肺癌治疗的蓝海:免疫疗法的奇迹与原理

  • 26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突破肺癌治疗的蓝海:免疫疗法的奇迹与原理封面图

突破肺癌治疗的蓝海:免疫疗法的奇迹与原理

01. 肺癌的复杂面孔

有时候,身边的朋友刚咳了两声,没几天就说医生建议做个肺部检查。其实,肺癌这类病并不像想象中离我们多远。全球范围内,肺癌每年夺走超过一百万人的生命(Sung et al., 2021)。

肺癌类型主要分为 “非小细胞肺癌” 和 “小细胞肺癌”(WHO, 2021),前者大约占所有肺癌的85%。导致这种病的机制并不单一,涉及到肺部细胞基因异常、生长失控,还有与环境、遗传、年龄密切相关。小细胞肺癌虽然少见,却发展特别快,常常在发现时已经扩散到了其他器官。

🔍 别忽视:初期肺癌常没太大感觉,轻微咳嗽或嗓子不舒服容易被误认成小感冒,实际已经是警钟敲响。

02. 免疫系统与癌症:一场无形的斗争

简单来讲,免疫系统就像体内的守卫检查站,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如果发现有“可疑分子”,比如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就会派出各种免疫细胞去处理。但肺癌这类肿瘤太狡猾,经常能伪装自己,让免疫系统难以发现。

免疫系统“守卫” 肺癌的“伪装”
T细胞(识别与攻击异常细胞) 表达PD-L1分子,使T细胞以为它是“自己人”
自然杀伤细胞 通过分泌特殊信号分子迷惑免疫“监视”
💡 有位58岁的女士,平时身体还算健康,但持续咳嗽、声音沙哑,后来检查才发现是免疫系统没能及时发现异常细胞,已发展为中晚期肺癌。这说明,癌症细胞伪装的能力确实不能小看。
🛡️ 小心:肺癌喜欢制造复杂的“微环境”,让周围免疫细胞变得迟钝,早识别并不容易。

03. 免疫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说起来,早在上个世纪初,医生就尝试用疫苗来唤醒身体对癌症的免疫反应。到了1990年代,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成为免疫治疗的新起点。21世纪,细胞疗法开始出现在临床,比如后来的CAR-T技术。

  • 1890年代:首次尝试用细菌毒素刺激免疫反应(Coley's toxins)
  • 1997年:单克隆抗体(如Rituximab)首次获批用于血液肿瘤
  • 2010年代:PD-1/PD-L1等新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面世,开启肺癌免疫治疗的新纪元

免疫治疗如今已成为肺癌等实体肿瘤治疗的突破口(Sharma & Allison, 2015)。

📈 别忽视:免疫治疗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经历了数十年摸索才让更多患者受益。

04.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免疫治疗核心方法其实是让沉睡或被迷惑的“守卫”,重新认清癌细胞。最常见的技术当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如针对PD-1或PD-L1的抗体药物(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阻断肿瘤伪装标记,让T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CAR-T细胞疗法
提取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在体外改造后再回输,让它专门识别肿瘤特定标记。

不同患者用药后效果差异不小(Hellmann et al., 2018),但对于部分晚期肺癌,确实为生存带来了转机。

✔️ 有位65岁的先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肿瘤明显缩小,肺部症状缓解,这说明新疗法带来的希望不容小觑。
🔬 提醒:不是所有肺癌都适合免疫治疗,个体化方案才是关键。

05. 应用现状与挑战

目前,肺癌免疫疗法已在国内外大医院广泛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被用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Herbst et al., 2020)。 这种疗法对一部分患者来说,是获得长期缓解的关键,但也并非万能之药。

优点 潜在挑战
部分患者肿瘤显著缩小 约有40%~60%患者效果有限(Hellmann et al., 2018)
副作用相对化疗温和 可出现自身免疫问题,如皮疹、肺炎
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覆盖 疗效高低与遗传、肿瘤分型有关
🧑‍⚕️ 一名55岁男士,接受免疫疗法后,虽然肿瘤稳定,但自觉有皮肤与关节不适。这个现象提示,治疗期间多科合作和耐心观察很重要。
⚠️ 别忽视:疗效差异巨大,副作用要重视,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团队非常关键。

06. 未来展望:个性化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未来肺癌治疗的理想图景,是把“大众方案”变成量身定制。从基因测序、蛋白分型,医生能分析每个人的“肿瘤密码”,制定个性化免疫疗法。

  • 联合治疗:免疫+靶向+传统方案,让疗效更强。
  • 免疫治疗后监测肿瘤微环境,调整药物,让不敏感的患者也有机会获益。
  • 定期身体检查(如每年低剂量CT),高风险人群(比如长期吸烟者)更需关注肺部健康。
🌱 行动建议:饮食方面,多吃胡萝卜、奇异果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有助维护免疫状态,虽不能直接防癌,但对健康大有好处。

最好的办法是和专业医生保持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和管理模式。科技发展很快,希望虽在前方,但脚步要扎实。

参考文献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Lung Cancer.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Sharma, P., & Allison, J. P. (2015). The future of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Science, 348(6230), 56-6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a8172
  • Hellmann, M. D., Ciuleanu, T. E., Pluzanski, A., et al. (2018).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Lung Cancer with a High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2), 2093-2104.
  • Herbst, R. S., Baas, P., Kim, D.-W., et al. (2020).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expressing,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KEYNOTE-024).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9), 182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