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原发性高血压:你不知道的病因背后
也许你身边有朋友测血压时发现值有点高,但本人却没什么不舒服,于是耸耸肩觉得没事。然而,高血压并不是“只要身体无感就没关系”的小事。其实原发性高血压就在日常生活中静悄悄地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它的“候选人”。
01. 原发性高血压到底是什么?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指没有明确发病原因,主要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一种高血压。它和肾脏、内分泌等可查到具体病因的“继发性高血压”不一样,占到了所有高血压病例的约90%[1],可以说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属于这个类型。
日常体检时,如果血压收缩压持续大于等于140mmHg或者舒张压持续大于等于90mmHg,而且没有查出其他疾病导致,那多半就是原发性高血压。其实,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接近28%,意味着每4个人中就有1个血压偏高,这并不罕见[2]。
02. 遗传因素真有那么重要吗?
1. 家族史如何影响风险?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高血压,家族成员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有高血压时,个人患病风险会是普通人的2-3倍[3]。
2. 真实案例们的提醒
有位45岁的男性,父母均患高血压,平时自认身体很健康,不吸烟、不饮酒。但一次偶然体检发现早上血压达150/95mmHg。进一步基因检测中,他发现携带易感基因。这其实并不少见。
3. 遗传和生活方式的叠加效应
基因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如果本身有遗传风险,再加上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危险会明显放大。所以说带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平时的健康行为。
| 遗传因素 | 风险提升 |
|---|---|
| 父母一方高血压 | 发病率约高2倍 |
| 双亲均患高血压 | 发病率约高3倍 |
03. 生活环境和习惯如何让高血压“推波助澜”?
事情往往没那么单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出现,不只是基因问题,后天生活方式很关键。以下这些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血压状况——
- 常年高盐饮食:像北方地区,因为饮食重盐,高血压发病率就更高。
- 运动不足:白领人群久坐不动,会让血管逐渐“硬化”。
- 长期大量饮酒:有的人喜欢聚会喝点酒,殊不知酒精对心血管一直是负担。
- 肥胖与超重:体重越高,血压升高的几率就越大。
环境污染、睡眠紊乱也在影响血压,虽然感觉遥远,但和高血压关系真不小。数据显示,长期睡眠低于6小时,与高血压相关的风险大约升高2成左右[4]。
04. 情绪压力会不会影响血压?
有人觉得“心里有点慌,血压也升了”,其实这不是心理作用。长期焦虑、压力大、经常熬夜赶项目,确实对高血压有影响,甚至会让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
特别提醒,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比如肾上腺素分泌,让血管收缩—这样血压就会突然升高。长期反复也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5]。
- 情绪变化大,容易心跳加速
- 偶有入睡困难,白天注意力下降
05. 血压为什么会升高?
血压就像家里水管中的水压,正常时水流顺畅,压力适中。高血压时,血管收缩、弹性变差,就像水管变窄水流受阻,压力自然就大。人体的血压调节系统主要包括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和血管本身。
- 肾脏: 控制盐分和水分的排出,调节血容量
- 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会让血管收缩
- 血管: 年龄增长后,血管弹力减弱,收缩加重血压
多重机制叠加下,血压慢慢飙升而不易恢复到正常水平。久而久之,心脏就会加重负担,血管壁会增厚、变硬,这和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风险直接相关。
06. 怎么做好预防?让血压保持平稳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维持在健康范围才最有益。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吃、动、睡,可以让血压维持在合适的水平。这里梳理出几条实用建议——
| 食物选择 | 实际好处 | 简单建议 |
|---|---|---|
| 新鲜蔬菜类🥦 | 富含钾,可调节血压 | 每日一到两份,餐餐有蔬菜 |
| 全谷杂粮 | 有膳食纤维,有利心血管 | 主食中掺杂糙米、燕麦,每周三到四次 |
| 低脂乳制品 | 含钙通便,有益血管 | 每日1-2杯,换着喝酸奶牛奶 |
| 坚果类 | 含健康脂肪,有益血管弹性 | 每天少量(十克左右)即可,不要贪多 |
| 深海鱼类 | 富含欧米伽脂肪酸,保护心脑 | 一周吃1-2次三文鱼/金枪鱼等 |
- 保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 保证足够睡眠:成年人建议每晚7小时,实在睡不够可以周末补一补。
- 心理调适:压力大时,不妨尝试冥想、深呼吸或外出感受大自然。
原发性高血压总归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同。不必对高血压过于紧张,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保持健康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反馈,大多数人都能把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日常点滴,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 Whelton, P. K., Carey, R. M., Aronow, W. S., Casey, D. E., Collins, K. J., Dennison Himmelfarb, C., ... & Wright, J. T. (2018).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Hypertension, 71(6), e13-e115. https://doi.org/10.1161/HYP.0000000000000065
- Lu, J., Lu, Y., Wang, X., Li, X., Linderman, G. C., Wu, C., ... & Mu, Y. (2017).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data from 1·7 million adul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study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 The Lancet, 390(10112), 2549-255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2478-9
- Lifton, R. P., Gharavi, A. G., & Geller, D. S. (2001).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uman hypertension. Cell, 104(4), 545-556. 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1)00241-0
- St-Onge, M. P., Grandner, M. A., Brown, D., Conroy, M. B., Jean-Louis, G., Coons, M., & Bhatt, D. L. (2016).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impact on lifestyle behavior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4(18), e367-e386.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444
- Spruill, T. M. (2010). 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and hypertension.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2(1), 10-16. https://doi.org/10.1007/s11906-009-00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