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心肌病:识别、诊断与应对
01 妊娠期心肌病的基础知识
晚饭后,孕妈小林感到比平时更容易累,原本只是偶尔的心跳加快,这两天连上楼梯也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她以为这就是孕期“正常反应”,但身体的每一个信号其实都值得关注。
简单来说,妊娠期心肌病是一种与孕期直接相关的心脏病,通常出现在怀孕后期或分娩后几个月内。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会影响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常见发病阶段 | 主要风险人群 |
|---|---|
| 妊娠最后一个月 | 高龄产妇、多个胎儿孕妇 |
| 产后1-5个月内 | 有基础心脏病史女性 |
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了它的具体发病原因,但已知和心脏功能的过度负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02 主要症状与表现
其实,早期的妊娠期心肌病不太容易分辨:有时只是稍微比平时容易累,心跳偶尔有点快,活动多了会气短。大多数人在怀孕末期都有可能出现轻微类似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 轻度:活动后容易疲劳
- 偶尔心慌、心悸
- 轻微的呼吸短促
但到了病情进展阶段,持续甚至在休息时都有心慌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双腿浮肿等明显症状时,就要格外警觉了。
- 严重时:持续心悸、无法平卧、下肢水肿
03 认可的诊断标准
如果怀疑有类似情况,需要医学上的明确诊断。医学界对于妊娠期心肌病,给予了这样几个基本判断标准:
- 孕晚期到产后5个月内首次出现心力衰竭表现
- 心脏收缩功能减弱(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5%)
- 排除其他可导致心衰的病因,如高血压性心脏病
诊断过程需医生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辅助仪器检测,综合做出判断。
04 辅助检查的作用
如果医生怀疑妊娠期心肌病,建议做如下辅助检查,从而实现及早发现和评估病情:
| 检查方式 | 临床意义 |
|---|---|
| 心电图 | 发现是否有心律失常表现 |
| 超声心动图 | 直观评估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 |
| 血液BNP/NT-proBNP检测 | 判断心力衰竭风险 |
05 妊娠期心肌病的风险与预后
妊娠期心肌病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治疗难度会大增。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急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危及产妇与胎儿健康。
- 母亲风险:急性心衰、猝死风险升高
- 胎儿风险: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
不过,大约一半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心功能在半年内可望部分或完全恢复。
06 如何管理与日常应对?
| 食物 | 功效 | 建议吃法 |
|---|---|---|
| 燕麦粥 | 提供优质碳水化合物,帮助能量供应 | 早餐加入牛奶,搭配新鲜水果 |
| 鲈鱼 | 促进蛋白质摄入,对修复心肌有利 | 清蒸不加过多调料,每周可吃2次 |
| 菠菜 | 富含铁,有益于血液健康 | 炒食或做汤最方便 |
| 蓝莓 | 丰富的天然抗氧化物,提高免疫力 | 可以当水果餐点心 |
- 每天适量活动,避免体力透支
- 保持愉快心情,充足休息
- 按医嘱规律监测体重和血压
- 如出现持续心慌、夜间无法平卧、肢体水肿等情况,需尽快就医
07 小结 & 行动建议
怀孕期间,身体的每一点变化都不简单。“心累”不是小事,特别是在孕晚期。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了文中提到的持续症状,别犹豫,及时联系专业医生总是更稳妥。饮食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检测与随访比一味担心更有用。
要让孕期和产后过得更安心,主动了解和管理这些健康变化,会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 Sliwa, K., Hilfiker-Kleiner, D., Petrie, M.C., Mebazaa, A., Pieske, B., Buchmann, E., ... & Bauersachs, J. (2010).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aet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herapy of 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12(8), 767-778. https://doi.org/10.1093/eurjhf/hfq120
- Fett, J.D., Christie, L.G., Carraway, R.D., Murphy, J.G. (2001). Five-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6(8), 785–792. https://doi.org/10.4065/76.8.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