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透视脑梗死:核医学与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前沿探索

  • 24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透视脑梗死:核医学与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前沿探索封面图

透视脑梗死:核医学与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前沿探索

01 脑梗死是什么?

有时,人和人之间只差一个微小的动作,健康状况也是如此。脑梗死,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降临的大祸,反而像是慢慢渗透的小麻烦。简单来讲,脑梗死就是大脑里的血管被堵塞后,部分脑组织因供血中断而“罢工”。不少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偶尔只是觉得一只手有点发麻,转瞬又恢复,于是没太当回事。
🔎 数据里看风险: 研究显示,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约70% (Feigin et al., 2017)。所以,这不是个小概率事件。

提示 脑梗死常因悄无声息而被称为“沉默杀手”,身体会悄悄给出一些信号,但很容易被忽视。

02 脑梗死的信号:身体在偷偷示警

  • 一侧身体麻木: 一位68岁的女性在退休后的一天早晨,突然觉得右手指有些发麻,但几分钟后又恢复了。当天始终没当回事,第二天再发作时,才赶紧去医院。(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轻微症状千万别大意)
  • 说话不利索: 不是口吃,而是突然觉得说话有点别扭,甚至家人听不懂。
  • 突然头晕或行走不稳: 平时挺能干的老人,突然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这种情况其实也要警惕。
小提醒 短暂发作(几分钟到几小时后恢复)也可能是“小中风”,日后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03 引发脑梗死的那些因素

致病机制 说明
血管堵塞(血栓) 最常见。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增多,堵塞大脑血管。
高血压 长期高压会让血管变脆、变窄,容易破裂或堵塞。
糖尿病 高血糖损伤血管内壁,提升堵塞风险。
心脏病 如房颤,心脏跳动不规律时,血栓容易形成并流向脑部。
家族史、年龄 50岁以后风险上升,家中有亲人得过,风险也随之增加。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倍以上(O’Donnell et al., 2016)
别忽视这些因素,它们不是单独存在,可能共同作用。

04 核医学:大脑健康的“显微镜” 🧬

核医学听起来挺高深,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身体重要部位拍“动态片”。与普通影像(比如CT、MRI)主要看到结构不同,核医学通过注射微量放射性示踪剂,记录血液流动等生命活动的“实时录像”。

TIPS 核医学检查不会让你变“辐射人”,采用的示踪剂剂量极低,安全性高。
  • 原理: 示踪剂随着血流在脑部分布,仪器能感应到“哪儿血流顺畅、哪儿阻滞”。
  • 作用: 检测脑供血是否异常,帮助医生精准定位。

医学界认为,核医学已成为脑卒中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沉默杀手”无处遁形。

05 脑血流灌注显像:找出大脑“堵点”

说起来,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和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就是核医学里查找脑血流灌注的两大主力工具。医生会让你静脉注射少量示踪剂,然后通过扫描,看到大脑哪个区域“缺血”。

技术名称 检测内容 适用场景
SPECT 脑部局部血流分布 疑似脑梗死早期
PET 更高分辨率血流影像 复杂/边界不清的病例
举例说明 一位53岁男性突然出现眼前发黑,但没有手脚麻木。PET显像明确发现其某侧大脑区域血流明显减少,随后诊断为小面积脑梗死。 (Rowe et al., 2018)

这些技术相当于在大脑“交通地图”上标出拥堵点,让医生更快给出针对性治疗。

06 脑梗死的诊疗与核医学的定位

  • 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内是救治黄金期,医生有望用药物溶解血栓,越早效果越好。
  • 介入治疗: 部分大血管堵塞,可考虑支架取栓。
  • 康复阶段: 通过核医学连续监测,医生能及时调整用药和康复计划。

建议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高风险人群,在正规医院行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明确血管状况,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提示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核医学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建议是否需要。

07 技术前沿:新的希望不断出现

科技进步让脑血流灌注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还能配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部分新型示踪剂开发让检测更精确、副作用更低。

  • 新药物跟踪: 科研团队在尝试利用显像技术监控药物在脑血管的真实分布,更快筛查有效药物。
  • AI智能判读: 能用大数据帮医生辨认隐蔽风险,大大提升诊断速度。
看进步 2023年有团队用PET显像动态追踪脑组织功能变化,为早期干预提供新证据(Kato et al., 2023)

08 怎么预防?饮食+生活方式这样做 🍏

  • 燕麦片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 + 早餐加一碗燕麦粥
  • 深色绿叶蔬菜 + 含有丰富维生素K,有利于血管健康 + 每顿至少一小碟
  • 三文鱼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益心脑 + 每周两次为宜
  • 合理作息、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比如每周快步走3-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调节血压。
健康建议 感到不适时及时就医是最好的办法,特别是有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朋友,建议定期做血管功能相关检查。

09 日常自测:身体发出的信号你get到了吗?

情况自测建议
常感手脚易麻木 记住发作时间和频率,与家人沟通,如反复出现优先就医
说话突然含糊不清 不要等恢复,自行缓解仍需尽早检查
生活无明显诱因的头晕 结合其他症状考虑脑部健康,尤其有高血压病史者警惕
总结 防范脑梗死,靠日常的小改变和及时反应。身体的小信号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给自己一次健康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 Feigin, V. L., Norrving, B., & Mensah, G. A. (2017).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Circ Res, 120(3), 439-448.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8413
  • O’Donnell, M. J., Xavier, D., Liu, L., et al. (2016).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376(9735), 112-12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0)60834-3
  • Rowe, C. C., et al. (2018). Imaging in Stroke: Advances in MRI and PET. Stroke, 49(1), 22-28.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7.017776
  • Kato, T., et al. (2023). Novel PET Imaging for Astrogliosis Detection in Ischemic Stroke.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43(5), 984-994. https://doi.org/10.1177/0271678X2311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