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帕金森:核医学与功能显像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01 轻微变化,不要视而不见
有时候,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像生活里的“小插曲”:走路脚步忽然变沉,写字突然越写越小,或者平时说话音量逐渐降低。朋友、家人可能只是以为你累了或者年纪大了,其实这些变化背后,神经系统已经发生了一点点“错位”。帕金森病这种神经病变在刚开始时,常常用各种不易察觉的小信号“打招呼”,比如手轻微发抖、动作稍变慢、表情比较单一(别人容易觉得你不爱笑了)。不过,这些信号通常只是偶尔出现,很容易被忽视。
这些早期变化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比如习惯用右手的人突然觉得右手写字不顺了,又比如系鞋带动作笨拙了些。其实,正是在这些“看起来小问题”的时候,发现病情,治疗起来效果会最好。
02 明显症状出现,生活受到影响
- 震颤加重:55岁的李奶奶,初期只是手偶尔轻微抖动,半年后发展为双手持续震颤,持物变得困难,甚至喝水也会洒出来。
- 肌肉僵硬:一位62岁的男士,慢慢开始发现晨起穿衣非常吃力,动作变得板滞,连洗脸这种平时无意识的小动作都觉得“卡顿”。
- 步态异常:63岁的女性患者,平时散步喜欢拖着脚尖,转身时身体僵硬不灵活,家人陪她去菜市场时都能明显感受到行动迟缓。
03 核医学与功能显像:用“扫描的眼睛”看问题
说起核医学,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大设备”“特有的药水”,其实,它的核心就是利用小剂量的放射性药物,通过影像设备,直接观察到体内特定细胞、分子的动态情况。功能显像属于核医学的一种,常见的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等。这些检查能够捕捉到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就像照“红外夜视仪”一样,把神经活动异常提前揭示出来。
和普通CT、MRI等结构性检查不同,核医学能看到“功能是否正常”,比如脑内多巴胺(控制运动的重要化学物质)的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对于不能单靠体检、症状判断的疑难病例来说,这种“看功能”的技术相当于多了一双专业级的眼睛。
| 技术名称 | 主要作用 | 常用领域 | 
|---|---|---|
| PET | 检测脑代谢及神经递质分布情况,早期变化一目了然 | 肿瘤、脑部疾病、心脏病 | 
| SPECT | 观察多巴胺系统功能,有助区分帕金森病与类似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 
04 为什么会得帕金森?关键风险剖析
要弄明白帕金森病,先看看它从哪来。医学研究发现,帕金森的病因并非单一,主要因素有:
- 年龄增长: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60岁以上人群尤为显著。
- 遗传易感性:有近亲患病者,相对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1]。
- 环境因素:重金属接触、农药暴露,对脑内神经递质影响较大。
- 慢性应激及生活习惯:长期熬夜、压力大,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每1000人中有2人患有帕金森病,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2]。
05 功能显像技术:帕金森诊断的好帮手
过去,医生主要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来诊断帕金森。但这样有一定局限,比如有些疑难病例很难与其他类似疾病区分。现在,功能显像像是给医生配了“超级扫描仪”,能精准发现脑内多巴胺系统的紊乱是否存在。
| 常用成像技术 | 早期识别能力 | 误诊率 | 
|---|---|---|
| DAT-SPECT | 可在症状出现前就显示异常 | 低于传统方法 | 
| FDG-PET | 检测脑代谢,有助于区分亚型 | 进一步降低漏诊风险 | 
比如使用DAT-SPECT(多巴胺转运体成像)技术,可在症状初现之前,就观察到脑内异常活性,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3]。
06 核医学在治疗和管理中的作用
在诊断明确之后,帕金森病的长期治疗涉及药物、康复、再到病情监测。这时,核医学成像又发挥了“定期复查”的作用: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动态追踪脑内多巴胺系统的变化,从而评估药物效果及病情进展。举个例子,67岁的女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后经过一年复查,SPECT影像显示病变区域基本稳定,临床症状也有所控制。这使得调整用药方案更精准,避免用药过度或不足导致的风险。
此外,功能成像还能辅助判断某些复杂运动障碍类型,或识别治疗不敏感患者,为后续手术等治疗提供参考。
07 真实案例:影像技术助力帕金森诊疗
这个例子说明,科学影像技术的引入不光为诊断“正名”,还让治疗和管理更具针对性,帮助患者抓住最佳干预期。
08 未来展望:核医学创新路上的新风景
说到核医学和帕金森病的未来,有不少值得期待的方向。比如,开发更精准的分子探针,可以在极早期阶段“捕捉”异常变化,还有通过AI辅助成像分析,帮助非专业医生判断疑难病例。国际研究团队还在尝试结合多种生物标记、新型药物与影像、大数据筛查等手段,为帕金森早发型和隐匿进展型“量身定制”更高效方案[4]。
09 预防建议与日常健康小妙招
- 吃深绿色蔬菜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神经健康。建议每日摄入1至2份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等。
- 新鲜坚果、种子:富含维生素E,研究显示有利于大脑保护功能[5],每天适量(5-10颗)作为加餐即可。
- 远离精神压力:保持规律作息,进行适度锻炼如快步走、太极等,有益提高身体应对慢性病的能力。
- 出现疑似症状要就医:如果发现动作变慢、持续震颤、肌肉僵硬等现象,建议第一时间到专业三级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并可根据专科意见选择是否进一步做核医学功能显像。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健康管理,并不能百分百阻止帕金森,但能够帮助保持神经系统活力、降低发病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 Shulman, L. M., & De Jager, P. L. (2012). Evidence for a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Parkinson’s disease. Curren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 12(4), 409–416.
- Dorsey, E. R., Sherer, T., Okun, M. S., & Bloem, B. R. (2018). The emerging evidence of the Parkinson pandemic.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 8(s1), S3–S8.
- Seibyl, J. P., Marek, K., Sheff, K., Zoghbi, S., Baldwin, R. M., & Innis, R. B. (2004). Imaging approaches to Parkinson disease. JAMA, 292(7), 845-846.
- Marek, K. et al. (2019). The Parkinson's progression markers initiative (PPMI): Progress update and new finding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5(9), 515–527.
- Cheng, Y., et al. (2015).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5, 17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