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你所需了解的预防方法与生活方式
有时,生活挺像一辆自信上路的自行车,骑得起劲却忽略了轮胎的慢性磨损。对血管来说,动脉瘤就像是这种“轮胎鼓包”,平时无声无息,但一旦出现问题,常让人措手不及。其实,关于动脉瘤的大部分危险,是可以通过日常的习惯和及时的体检有效规避的。这样的问题,早了解一点,心里也能多份底气。
01 动脉瘤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变薄、局部向外鼓起形成像囊泡一样的结构,最常见于脑部、腹部主动脉等大中型血管。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起初没什么明显感觉,许多人都在体检时才意外发现。
有位68岁的男性,在一次意外跌倒后,头部CT检查意外发现了小型脑动脉瘤。回头梳理多年来的生活,他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症状,这也说明动脉瘤早期几乎就是个“隐形人”,很多人都没觉察。
02 动脉瘤可能出现的警示信号
- 轻微、偶尔:脑动脉瘤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个别情况下,可能偶有头痛或者眼睛模糊,但通常都和感冒或者熬夜混淆。
- 持续、严重:如果动脉瘤逐渐变大或即将破裂,会出现强烈的警告信号,比如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意识模糊,甚至晕倒,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就医。
- 腹型动脉瘤:有些人在腹部会摸到异常搏动的小包块,或者出现腰背部持续疼痛,但很常见的是无任何感觉。
类型 | 症状特征 | 可能信号 |
---|---|---|
脑动脉瘤 | 几乎无症状 | 突发爆炸性头痛 |
腹主动脉瘤 | 偶有腹部搏动感 | 腰背部持续疼痛 |
03 什么加大了得动脉瘤的风险?
说起来,动脉瘤的风险并不是随机出现的。它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身体状态息息相关。下面这些点,需要引起注意:
- 高血压:长期血压高对血管壁造成持续压力,会逐渐削弱血管弹性,是形成动脉瘤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 血脂异常:血液内坏胆固醇高、血管内壁受损,会让血管更容易变薄和鼓包(Juvela et al., 2016)。
- 吸烟:大量研究证明,长期吸烟与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明显相关,尤其是脑动脉瘤(Vlak et al., 2011)。
-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曾经得过动脉瘤,自身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年龄增长:血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老化,发生动脉瘤的概率也会上升。
04 生活习惯和饮食会影响动脉瘤风险吗?
其实,很多看似普通的习惯,都会影响到动脉瘤的发生概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相关研究不断印证的事实。
- 🥗 全谷类和多样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理想胆固醇水平。
建议:一餐中至少有一份蔬菜或全谷主食。 - 🐟 富含Omega-3的鱼类:能减少血管壁炎症,助于血管弹性。
建议:每周可吃2次三文鱼、带鱼或沙丁鱼。 - 🍎 新鲜水果:丰富多酚,加速血管修复。
建议:每天1-2个苹果或橙子,有好处。 - 🚶♂️ 规律运动:帮助控制体重,稳定血压,减轻血管负担。
建议: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运动,有益健康。
有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虽无家族史,但因平时运动量少、经常高盐饮食,体重超标,查体时发现较大的腹主动脉瘤。这个例子,其实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具体且直接。
05 心理压力会影响动脉瘤吗?
很多人想不到,心理状态和动脉瘤其实有那么一点关联。长时间焦虑、压力大,经常被琐事困扰,会让交感神经过于活跃,引起血压波动,加速血管老化(Katsuragi et al., 2015)。
- 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等,每日抽出5-10分钟稳定心情
- 下班后短暂散步或洗热水澡,帮助身体放松
- 与朋友家人多沟通,不要憋在心里
其实,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改变,就能给血管减减压,让全身的“管道”休养生息,对预防动脉瘤也有一定帮助。
06 体检和筛查能帮上什么忙?
动脉瘤早期像“潜水艇”,不易察觉。定期体检正如用声纳探测这些潜在风险,能早一步发现异常,争取到治疗窗口。
- 影像学检查:彩超对腹部大血管十分敏感;磁共振或者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脑部动脉瘤。筛查对象建议有高危因素或家族史人群。
- 血压、血脂监测:除了“看得见”的血管变化,基础检查一样重要。比如长期血压、血脂不稳定的人群,更推荐按医嘱定期做相关筛查。
- 体检频率建议:一般40岁以后,每2-3年做一次针对性的血管检查,对有家族史或慢病的人群,咨询心脑血管专科医生确定方案。
07 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门员”
总结来说,动脉瘤虽不常见却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帮助自己和家人减少遇到这类风险时的措手不及。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在意的人,这本身就是最有温度的“健康守门”。
- 结合个人、家族风险,订下每年体检的小目标
- 保持简单易行的饮食、运动习惯,别太苛求完美
- 有疑问时,及时请教医生,不要硬扛
健康其实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呵护。学会关心自己,也是你和家人最实用的防线。
参考文献
- Juvela, S., Poussa, K., & Porras, M. (2016). Factors affecting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Stroke*, 47(1), 1-7.
- Vlak, M.H., Rinkel, G.J., Greebe, P., Greving, J.P., Algra, A. (2011). Risk of rupture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based 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 case-control study. *Stroke*, 42(6), 1890-1896.
- Greving, J.P., Wermer, M.J., Brown, R.D. Jr., Morita, A., Juvela, S., Yonekura, M., ... Rinkel, G.J. (2012). Development of the PHASES score for prediction of 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pooled analysis of six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The Lancet Neurology*, 13(1), 59-66.
- Katsuragi, S., Yoshioka, H., Onizuka, M., Sugie, K., et al. (2015). Risk factor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cerebral aneurysm formation.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 55(3), 2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