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识别、应对与急救的全攻略
01 阑尾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在听到“阑尾炎”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做手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个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阑尾本身就像肠道里的一个小口袋,平常安安静静地呆着,只要发生感染、堵塞,就可能变得不安分起来。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这种情况下,阑尾部位会充血、肿胀,如果不尽早处理,有可能出现穿孔甚至引发腹膜炎。有点像排水沟被堵住,脏水外溢,可不是小事。
02 阑尾炎会有哪些迹象?
最初的信号其实有些“含蓄”,不少人刚开始只是感觉肚子有点怪,不太舒服,甚至以为只是吃撑了。比如一位23岁的男生,起初只是偶尔腹部隐痛,没太在意,以为是肠胃动静大点。后来这些症状逐渐升级,出现右下腹的持续疼痛,伴随恶心和想吐。等到疼痛越来越明显,再去医院检查时,已经有明显的压痛点了。
简单来说,阑尾炎的症状会经历一个过程:
如果疼痛快速加重,或者出现持续高热、腹部僵硬,要格外警觉。
| 阶段 | 可能感受 |
|---|---|
| 早期 | 轻微腹部隐痛、偶尔阵发性不适、乏力、轻度食欲下降 |
| 进展期 | 持续腹痛(多在右下腹)、压痛、恶心、呕吐、体温略升 |
😷 小提醒: 持续的右下腹疼痛不可忽视。特别是疼痛伴有呕吐或发热时,最好不要自行吃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03 为什么会得阑尾炎?
阑尾炎并不是谁都会碰上。它偏爱10到30岁的年轻人,但老人和小孩得了往往更危险一些。为什么会得阑尾炎?常见的几个诱因值得关注。
- 肠道堵塞:像果核、坚果碎屑等偶尔卡在阑尾口,时间久了引发堵塞,感染随之出现。
- 细菌感染:肠道里的一些细菌(比如大肠埃希菌)本身就可能从弱点部位进入阑尾,引起炎症。
- 饮食习惯:长期缺乏膳食纤维,或者爱吃过硬、难消化的食物,容易让肠道动力变慢,增加阑尾炎的风险。(参考:Snyder MJ et al., "Acute Appendicitis: Effici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8)
- 年龄因素:青少年和年轻人阑尾腔比较细小、曲折,堵塞概率也更大。
- 家族史:有研究发现,家里曾有人得过阑尾炎,自己得病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参考:Eriksson S et al., "Familial Occurrence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Clin Epidemiol, 2018)
🧐 顺便说一句:如果平时经常腹泻或便秘,对肠道健康也别掉以轻心。
04 家庭应对阑尾炎,能做点啥?
阑尾炎发作时,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送医院,但有时突发在夜间或者路途遥远,该怎样临时自助?
- 保持安静休息:最好让疑似病人平躺,弯曲双腿,可以降低腹压,减轻疼痛。
- 绝对禁食:吃喝都有可能加重感染或增加手术难度,哪怕只喝点饮料也不建议。
- 避免热敷:有些人觉得腰腹不适喜欢热敷,但如果是阑尾炎,温度高反而会加速炎症扩散。
- 别随便用药:特别是止痛药、退烧药会掩盖症状,影响医生判断。
医学影像 腹部彩超、CT检查 直观显示阑尾是否有炎症、水肿或穿孔可能 专业手术 腹腔镜、传统开放手术 确诊后,彻底切除发炎阑尾,防止并发症 ✅ 实际上: 目前腹部CT被认为是诊断精度较高的影像手段,特别适合诊断不典型病例(参考:Stevenson RJ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BMJ, 2018)。如果确诊是阑尾炎,绝大多数情况建议尽早手术。手术一般分为腹腔镜微创和传统切口两种,医生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06 阑尾炎能预防吗?日常养护指南
阑尾炎虽然有时难以彻底预防,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降低风险十分有帮助。下面这份建议表,简明实用,不妨存下来与家人朋友共读。推荐食品/习惯 具体益处 日常建议 膳食纤维丰富蔬菜 帮助肠道通畅,降低异物阻塞机会 每天搭配粗粮、绿叶菜和豆类 充足饮水 促进消化液分泌,减少便秘 建议每天足量饮水,避免一口气大量饮入 规律作息 支持肠胃“按时作业”,让炎症不易找上门 建议每天同一时间起居,保持舒适心态 饭前洗手 减少致病细菌入口,降低肠道感染概率 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搓洗20秒 术后合理锻炼 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消化功能 遵医嘱科学运动,避免剧烈腹压活动 🌱 日常提醒: 偶尔吃些水果、杂粮,对消化健康大有好处。术后注意复查,不适随时和专科医生沟通。参考文献
- Snyder MJ, Guthrie M, Cagle S. (2018). Acute Appendicitis: Effici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8(1), 25–33.
- Eriksson S, Granström L, Tysk C. (2018). Familial Occurrence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Clinical Epidemiology, 10, 477–482.
- Stevenson RJ, Stothard J, Fleming F, et al. (2018).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BMJ, 361, k2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