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揭开女性健康的神秘面纱
01 其实,多囊卵巢综合征远比想象中常见
几位朋友在家里随口聊起“姨妈”这件烦心事时,听见谁抱怨月经一直不规律,总会有人说:是不是多囊?🤔其实,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早已不是冷门词——据研究显示,全球育龄女性中,约有5%~15%患有PCOS(Teede HJ, et al., 2010)。
这种由内分泌失衡导致的慢性健康问题,从青春期就可能悄悄开始,既影响月经,也可能带来肥胖、多毛、皮肤变化等身体信号。年轻女性容易把它当成生活作息紊乱的“小麻烦”,其实PCOS对健康有长远影响,早一点了解能少走许多弯路。
02 哪些信号可能在提示PCOS?
- 1. 早期“小动作”:
很多女生刚开始只是偶尔月经不准,最多晚几天或提前一周。比如,23岁的李女士,大一入学后因为压力大,几个月月经总是推迟三五天。
这时症状比较轻微,一般没有明显不适,大部分人不会在意。 - 2. 明显“红灯”:
当月经周期波动变得更长(比如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或者突然胖了六七公斤、出现脸上和背部的痤疮,毛发较以往变粗变黑,这些就是持续且明显的信号。
28岁的王女士,短时间内体重快速上升,月经两月未至,同时脸上痘痘增多,这让她不得不预约了医院检查。 - 3. 隐藏的“搭档”——胰岛素抵抗:
一部分女性在体重没有太大变化时,也会发现皮肤略显暗沉、容易疲倦,这可能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是PCOS的一种同伴现象。
03 如何明确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诊断PCOS通常遵循国际上罗马标准(Rotterdam Criteria,2003,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需要具备下列三项中的至少两项:
| 主要标准 | 说明 |
|---|---|
| 1. 排卵异常 | 表现为月经周期明显紊乱,或有无排卵性月经。 |
| 2. 高雄激素表现 | 血液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或出现多毛、痤疮等明显特征。 |
| 3. 多囊卵巢结构 | 超声检查发现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通常≥12个)。 |
另外,医生还会通过激素水平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疾病等。
每个人情况不同,确诊需要专业医生综合评估。
04 为什么会得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 1.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
有研究发现,一级亲属中PCOS患病率明显上升(Rosenfield RL & Ehrmann DA, 2016)。 - 2. 激素失调: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不平衡,会影响卵巢分泌雄激素和雌激素,从而扰乱月经。
- 3.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代谢异常容易引发卵巢功能紊乱,也是部分PCOS患者出现体重增加和皮肤变化的原因。
- 4. 生活方式相关:饮食高热量、缺乏运动等习惯,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间接影响PCOS的发生和发展。
健康风险:长期来看,PCOS不仅影响月经和生育,还和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Legro RS et al., 2013)。
所以,这不是仅影响“月事”的小问题,要关注全身健康变化。
05 面对PCOS,怎么治疗和管理?
治疗PCOS并不是“一刀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方案。
简单分为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部分辅助医疗手段。
| 治疗方式 | 应用场景 | 说明 |
|---|---|---|
| 激素类调节 | 月经不规则/高雄激素表现 | 如口服避孕药,用于规范月经、改善多毛和痤疮 |
| 降糖类药物 | 胰岛素抵抗/肥胖明显 | 如二甲双胍,有助于改善代谢和部分生育力问题 |
| 促排卵治疗 | 有生育计划且排卵障碍 | 如克罗米芬,用于促进卵泡发育排卵 |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比如适当运动、均衡饮食、保持健康体重等,都是医生首推的基本措施,有助于调节激素和代谢。
06 PCOS和生育能力有关系吗?
很多女性会担心:PCOS是不是等于难怀孕?其实,并不是所有PCOS患者都会有不孕问题。
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导致部分女性排卵不规律,从而可能影响自然受孕。
- 有些人在生活方式调整后,月经和排卵逐步恢复稳定,可以自然受孕。
- 部分女性即使月经正常,也可能存在轻微排卵障碍。
- 备孕过程中如出现困难,辅助生殖技术(如促排卵、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能提供有效帮助。
07 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管理PCOS?
- 糙米、燕麦:富含膳食纤维,
有益于血糖平稳。(每天可以用糙米替代部分主食) -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芥蓝,有助于调节激素。建议每餐搭配一份。
- 优质蛋白:像鸡胸肉、豆制品,可以帮助保持能量和控制体重。
- 每周建议累计运动≥15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等都适合。
- 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也利于情绪平衡。
- 保持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减少焦虑。
- 可以和亲友交流,必要时求助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 Teede, H.J., et al. (2010).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summary of 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95(6), S65-S112.
-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2004).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81(1), 19-25.
- Rosenfield, R.L., & Ehrmann, D.A. (2016). "The Pathogenesi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The Hypothesis of PCOS as Functional Ovarian Hyperandrogenism Revisited." Endocrine Reviews, 37(5), 467-520.
- Legro, R.S., et al. (201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98(12):4565-4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