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肺癌的面纱:深入探讨病因与预防

  • 19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肺癌的面纱:深入探讨病因与预防封面图

揭开肺癌的面纱:病因背后的秘密

01 遗传与基因:一场“家族的较量”? 🧬

在门诊中,有时能听到这样的提问:“家里有长辈得过肺癌,我是不是也容易得这病?”遗传对肺癌的影响确实存在,一些基因突变甚至会悄悄传递给下一代。例如,EGFR基因突变,就是亚洲肺腺癌患者中很常见的一类(Lynch et al., 2006)。

有位45岁的女性,有两位亲属曾罹患肺癌。她虽然没有吸烟史,但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了相关突变。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家族史有时像遗传的“影子”,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埋下了隐患。

Tips: 基因检测正在逐渐普及,如果家中有肺癌史的人,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检查。
因素影响作用
家族史增加患病风险
EGFR等关键基因突变可能引发细胞“失控”

不过,基因并不是注定一切,后天的环境和习惯同样重要。

02 环境与职业:空气中的“隐形杀手” 🌫️

  • 空气污染: 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波动大,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都会生成PM2.5细颗粒。这类颗粒有机会深入肺部,长期暴露会使肺部组织慢慢退化,增加肺癌风险。研究人员曾发现,PM2.5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肺癌风险增加约9%(Hamra et al., 2014)。
  • 职业暴露: 在一些矿厂或建材工地工作的朋友,经常会接触到石棉、煤烟等颗粒。有位52岁的男性建筑工人,因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几年后体检出肺部出现异常影像。职业环境的“恶劣”,往往比想象中更安静但更持久地影响健康。
  • 二手烟: 简单说,二手烟不仅仅伤害吸烟者本人,很多不吸烟的家属,长期处于烟雾环境,也容易出问题。
小建议: 户外空气不好时,尽量减少剧烈运动,关窗开净化器,特别是在大雾或“爆表”天气。

这些“隐形杀手”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实际影响并不小。任何长期的、低剂量的有害颗粒接触,时间一长,都会成为肺部健康的敌人。

03 生活方式:习惯中的“蛛丝马迹” 🚬

说起来,肺癌最典型的风险因素还是吸烟。大家明白烟草不健康,但一支烟里藏着的化学成分,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比如,苯并芘和亚硝胺等物质在吸入后,会损伤肺细胞的DNA,长此以往,异常细胞可能积累变异,最终发展为肿瘤(Hecht, 2002)。

除了烟草,长期饮酒虽然与肝癌联系更紧密,但部分研究也提示,饮酒可能影响肺部代谢和炎症反应, 轻微增加肺癌的风险(Bagnardi et al., 2011)。另外,膳食中高脂、低纤维的饮食可能让身体缺乏保护物质,间接影响肺部健康。

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多和点滴的习惯有关。偶尔放松一下没关系,但天天都如此,风险会悄然堆积。

注意: 有吸烟史的人,年纪越大,肺癌风险越高。如果家中有老人抽烟,主动通风也很重要。

04 慢性疾病:肺部“老毛病”的提示 🚑

一些慢性肺病,其实也有可能为肺癌“开门”。比如慢阻肺(COPD),是指气道反复堵塞、气流受限的慢性炎症状态。研究显示,慢阻肺患者发展为肺癌的风险,较一般人高出约2到4倍(Young et al., 2009)。

举个例子,67岁的男性长期咳嗽、气短多年,一直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但专科体检发现,肺部“老毛病”带来了不典型的影像改变——最终确诊为早期肺癌。

另外,反复的肺部感染或结核病留下的伤痕,也容易形成“病灶”,增加异常细胞变性可能。身体给出的信号,有时就是微小的长年不适,不可忽视。

小贴士: 慢性咳嗽、呼吸不畅或声音沙哑的朋友,建议定期做肺部检查,不要都归咎为“年纪大”。

05 病毒因素:隐藏在基因里的“暗号” 🦠

谈到病毒,大家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肺癌。但有一点被证实:部分病毒感染的确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增加肺部细胞发生异常的概率。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人乳头瘤病毒(HPV)某些类型与肺鳞癌的发展有关,尤其是不吸烟的女性(Syrjänen, 2002)。

其机制为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内,影响了细胞分裂和凋亡,等于扰乱了“指挥中心”的运行。虽然病毒相关肺癌总比例不高,但也提醒我们,病毒感染除了急性症状,长远影响值得关注。

提醒: 出现长期咳痰、声音变化等症状人群,建议主动向医生汇报病毒感染史。不用疑神疑鬼,但也别忽视小毛病。

06 日常预防 & 早筛查——主动出击最关键 🏥

其实,肺癌不是防不胜防。很多风险因素和我们平时的选择有关。而早期的主动检测,也为健康加了一层“保护伞”。这里整理出一些简单易行的做法,让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安心。

方法操作小贴士
吃蔬果 每天多吃新鲜水果和深色蔬菜(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清除自由基)
增加体力活动 散步、慢跑、做操都可以,保持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净化居室空气 勤通风,空气不佳时用空气净化器,减少污染暴露
定期体检 40岁以后,每1~2年主动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LDCT),不等症状出现才检查
友情提示:
  • 有家族史、慢性肺病或有职业暴露的人尤应提早筛查。
  • 医生建议很重要,符合条件一定要跟上体检步伐。

总的来说,每一个日常“小动作”都在慢慢积累保护力。把“主动”握在手里,风险也会大大降下来。

引用文献

  1. Lynch, T. J., Bell, D. W., Sordella, R., Gurubhagavatula, S., Okimoto, R. A., Brannigan, B. W., ... & Haber, D. A. (2006).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underlying responsiveness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o gefitinib.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21), 2129-213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40938
  2. Hamra, G. B., Guha, N., Cohen, A., Laden, F., Raaschou-Nielsen, O., Samet, J. M., ... & Straif, K.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https://doi.org/10.1289/ehp.1408092
  3. Hecht, S. S. (2002). Tobacco smoke carcinogens and lung cancer.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1(14), 1194-1210. https://doi.org/10.1093/jnci/91.14.1194
  4. Bagnardi, V., Blangiardo, M., La Vecchia, C., & Corrao, G. (2001). A meta-analysis of alcohol drinking and cancer risk.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5(11), 1700–1705. https://doi.org/10.1054/bjoc.2001.2140
  5. Young, R. P., Hopkins, R. J., Christmas, T., Black, P. N., Metcalf, P., & Gamble, G. D. (2009). COPD prevalence is increased in lung cancer, independent of age, sex and smoking history.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34(2), 380-386. https://doi.org/10.1183/09031936.00144208
  6. Syrjänen, K. (2002). HPV infections and lung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55(12), 885-891. https://doi.org/10.1136/jcp.55.1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