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肺癌免疫治疗的希望与前景
01| 肺癌:现实压力与真实挑战
走在医院的呼吸科,你会发现不少年纪不大的患者在反复就诊。其实,肺癌早已不是罕见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每年夺走上百万人生命(Sung et al., 2021)。
这背后不仅是个人的沉重,还有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晚期发现的肺癌,治疗周期漫长,费用不低,很多人难免倍感压力。💧
- 肺癌每年新发病例 超220万,死亡数约 180万。(Sung et al., 2021)
-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治疗空间有限。
- 肺癌高发区多与工业化、吸烟人口多的地区重合。
02| 早期和晚期:症状的那些“小信号”
- 偶尔干咳,但没有明显感冒症状
- 轻微气短,尤其上下楼梯时
- 轻度疲劳,有时以为是压力大
有位45岁的男性,因为长期偶尔咳嗽,但平时体检一切正常,没想到一年后检查才发现肺部小结节。这个例子说明,早期肺癌往往难以察觉,和常见小毛病容易混淆。
- 持续性的咳嗽,越来越重
- 反复咳血或痰中带血丝
- 胸痛、体重快速下降
医院里近期就有一例 62 岁女性,3个月内体重掉了8公斤,还以为只是胃口差,最后检查才发现是晚期肺癌。这类变化若长期存在,千万别掉以轻心。
03| 免疫治疗:激活身体的“守护兵”
大家或许听说过,免疫系统像是身体里的“安全网”。通俗讲,免疫治疗就是帮我们的防御系统认清并对抗异常细胞。肺癌治疗领域,这为不少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原理 | 关键内容 |
|---|---|
| 激发免疫细胞 | “唤醒”沉睡的免疫系统,让其发现并摧毁异常细胞。 |
| 解除“刹车”机制 | 有些肿瘤会通过信号“假装自己是好人”,免疫疗法帮身体拆穿伪装。 |
2015年以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肺癌治疗带来了“拨云见日”的感觉。不再只是“杀灭癌细胞”,而是帮助身体找到对抗的力量。
04| 免疫治疗方式“大盘点”
| 方法 | 适用情况 | 特点或优势 |
|---|---|---|
| PD-1/PD-L1 抑制剂 | 多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可联合化疗;总体副作用低 |
| CTLA-4 抑制剂 | 部分早中期及复发患者 | 可能与其他药物联用 |
| CAR-T细胞疗法 | 部分难治性/特殊分子分型 | 主要用于临床试验阶段 |
适合哪种方案,需结合肿瘤类型、免疫状态、个人意愿等评估,医生会综合考虑给出建议。
05| 疗效、影响与副作用:现实不只“美好”
整体疗效
临床数据显示,免疫治疗让晚期肺癌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例如,KEYNOTE-024研究指出,无EGFR/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5年生存率提升到31.9%(Reck et al., 2019)。
可能副作用
虽然整体副作用较传统化疗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常见的有:疲劳、皮疹、皮肤发痒或者轻度腹泻。有些人会出现免疫系统“走偏”——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部分肝功能异常等。
- 如有持续低热、严重腹泻、皮肤变色等,建议及时联合肿瘤科和相关专科随访处理。
- 大多数副作用可通过调整用药和对症治疗缓解。
🔎说明:免疫治疗有效果,但并非人人都适合,每个人反应也不同。
06| 接受免疫治疗时的生活调整建议
| 方面 | 具体建议 |
|---|---|
| 饮食 | 适量增加高蛋白(如:鸡蛋、豆制品)、多样化蔬果,补充新鲜维生素。 |
| 运动 | 选择温和的日常活动:慢走、轻伸展,有体力时做适当锻炼。 |
| 作息 | 保证7-8小时睡眠,调整作息,帮助身体修复。 |
| 心理调适 | 和家人、朋友、医疗团队多沟通。遇到情绪低落,考虑心理咨询。 |
07| 展望:免疫治疗的明天
如果说十年前免疫治疗还像天方夜谭,现在它已成为很多患者现实中的选项。🚀
-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正在多中心研究推进,很可能创造更多突破。
- 开放更多“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望帮助精确找到适合受益的群体。
- 新型免疫细胞治疗正逐步进入临床,未来可及性有望提升。
说到底,肺癌虽可怕,但临床进步一天天出现。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这些新变化、及时接受专业建议,比过度担心更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Herbst, R. S., Baas, P., Kim, D. W., et al. (2016). Pembrolizumab versus Docetaxel for Previously Treated, PD-L1-Positive,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KEYNOTE-010):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7(10027), 1540–15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1281-7
- Garon, E. B., Rizvi, N. A., Hui, R., et al. (2015). Pembro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1), 2018–2028.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1824
- Reck, M., Rodríguez–Abreu, D., Robinson, A. G., et al. (2019). Five-Year Outcomes with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PD-L1 Tumor Proportion Score ≥50%.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7), 537–546. https://doi.org/10.1200/JCO.18.00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