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神秘的嗜铬细胞瘤:核医学显像的探秘之旅

  • 2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神秘的嗜铬细胞瘤:核医学显像的探秘之旅封面图

神秘的嗜铬细胞瘤:核医学显像的探秘之旅

01|嗜铬细胞瘤到底是什么?

有时,身体中会出现一些不速之客,悄悄改变我们熟悉的节奏。嗜铬细胞瘤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这种肿瘤主要源自肾上腺髓质,是分泌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细胞异常生长后形成的。其实,它不是常见的肿瘤,却因为能制造大量激素,让身体各个系统都为之“紧张起来”。

嗜铬细胞瘤的刺激让身体像踩了油门一样,总是兴奋。这和普通的高血压、心律不齐不同,它的“节奏感”更独特,而且随时可能被误解成别的小毛病。慢慢地,这种特殊的肿瘤就成了医学界长期关注的对象。

💡 嗜铬细胞瘤虽然罕见,但一旦出现,对健康的影响挺大,早期识别非常关键。

02|有哪些早期信号和症状?怎么诊断?

简单来说,嗜铬细胞瘤早期有时很“低调”。比如偶尔头晕、心跳加快,或者在情绪激动、洗澡、腹压增加等时候,突然感到一阵难受。40岁的李先生在健身房锻炼时,偶尔出现短暂的心慌和脸发红,休息后很快恢复,最初就没太当回事。

但若肿瘤分泌激素越来越多,症状会持续、变明显——比如反复高血压(尤其是突然飙升)、持续心悸、出汗、头痛、手抖等。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体重下降、焦虑,甚至视力模糊。这种情况下,普通的休息或服用降压药常常作用有限。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生活场景
早期信号 轻微头晕、偶尔出汗、短暂心慌 运动、情绪起伏、洗澡时发作
进展症状 持续高血压、反复心悸、剧烈头痛 安静时发作、影响睡眠、无法缓解
🩺 一旦有反复的高血压或心动过速且原因不明,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

03|核医学显像:它究竟怎么帮忙?

“核医学显像”听起来高深,其实就是用微量的放射性示踪剂,进入体内后被肿瘤细胞“喜欢”,通过专门的扫描仪器,把病灶明明白白地显出来。就像给身体做了一次“精准地图扫瞄”,肿瘤藏得再深,也有机会被发现。

常见的核医学显像方式有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二者都能根据肿瘤细胞对示踪剂的“偏爱”,在图像上显示出异常亮点。不过,PET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更胜一筹,特别适合追踪那些难以在普通影像下发现的嗜铬细胞瘤。

🎯 用核医学显像定位肿瘤,比比看就像放大镜下找针,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在肾上腺还是身体其他部位。

04|为什么会得嗜铬细胞瘤?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嗜铬细胞瘤。它的发生和遗传、年龄、某些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大约10%~3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背景,比如 MEN2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VHL综合征(文献:Lenders et al., 2020)。此外,40-50岁人群发病较多,儿童少见。

一些研究显示,长期生理应激状况、慢性疾病等可能诱发细胞DNA损伤,增加肾上腺髓质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但总体来看,嗜铬细胞瘤还是偏向于“遗传性问题大于环境因素”。其危害主要在于激素飙升后,会导致心脏、脑等重要器官功能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 忽略这种肿瘤的存在,最终可能造成持续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要小心这种分泌激素的“调控失控”带来的健康影响。

05|核医学显像怎样帮助医生?

嗜铬细胞瘤藏得深,有些甚至在肺部、腹部等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普通的CT或MRI有时只能发现较大的肿瘤,而核医学显像直接从“功能”入手,无论肿瘤多小、多散在,也有机会显出原形。

显像手段 适用范围 优势简述
^123I-MIBG SPECT 大多数嗜铬细胞瘤 专一性高,定位清晰
^18F-FDG PET 高度活跃或恶性倾向肿瘤 全身评估,发现远处转移
^68Ga-DOTATATE PET 伴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肿瘤 分辨率高,识别率高

有位30岁的女性患者,在常规影像检查下没找到肿瘤源头,最后通过^68Ga-DOTATATE PET找到腹腔一个小灶,才确诊并手术治疗。从中可以看出,核医学显像对疑难、复发病例的诊治帮助非常明显。

🔬 和普通影像手段相比,核医学显像功能性强,适合“找不到源头”或需要评估全身病灶的情况。

06|治疗方案怎么定?核医学显像能做什么?

对于嗜铬细胞瘤,确定具体位置、性质和是否有多处病灶,是选择手术、药物还是其他方式的重要依据。核医学显像可以在这里发挥巨大作用。比如明确单个肿瘤还是多灶性、是否有远处转移,这些都直接指导医生选择方案。

  • 🚑 手术切除:适用于大多数局限性嗜铬细胞瘤。核医学显像帮忙定位,为外科医生“导航”。
  • 💊 药物与放射性治疗:对无法手术或转移性病例,可评估放射性核素治疗(如MIBG治疗)的适应性。
  • 🩻 术后及随访:定期通过核医学显像检测有无复发或新发病灶,减少漏诊风险。
⚙️ 治疗方案并不是一刀切,显像检查能帮助医生定制“个体化”治疗路径。

07|能预防吗?日常怎样照顾自己?

虽然嗜铬细胞瘤部分和遗传有关,日常健康管理也非常重要。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调节身体环境,减少潜在风险。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深色蔬菜 富含抗氧化剂,有助调节细胞功能 坚持每天1-2份,如菠菜、油麦菜
坚果 提供健康脂肪,支持心血管 一小把即可,不宜过量
全谷物 稳定血糖、改善代谢 主食一半换成糙米或燕麦等

此外,规律作息、适度锻炼、避免长期压力,都对身体有好处。如果家族中有类似遗传病史,建议成年人每2-3年主动做一次相关内分泌检查。

🧑‍⚕️ 出现持续不明高血压、频繁心悸等信号时,选择大型综合医院的内分泌或核医学科室咨询更为妥帖。

08|核医学显像的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技术进步让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越来越精准。现在,核医学显像已经能发现毫米级别的小病灶,未来将有更多适合不同类型肿瘤的专门示踪剂被开发出来。这样一来,无论肿瘤多么隐蔽,都有机会被提前锁定、跟踪。

其实,核医学在癌症、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未来随着精准医学兴起,影像技术和基因检测结合,将支持量身定制的治疗决策。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过度或无效治疗都有好处。

🔭 只要持续关注身体的小变化,合理利用好检查和新技术,就能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主动权。

09|主要参考文献

  • Lenders, J. W. M., Kerstens, M. N., Amar, L., et al. (2020).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of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localization and treatment.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6(6), 281–295.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20-0334-5
  • Taïeb, D., Timmers, H. J. L. M., Shulkin, B. L., Pacak, K. (2012). Current approach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79(1), 99-111.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12.06837.x
  • Fottner, C., Helisch, A., Anlauf, M., et al. (2010). Nuclear imaging of pheochromocytoma: Comparison of (123)I-MIBG, (111)In-octreotide, and (18)F-FDG PET.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51(4), 706-712. https://doi.org/10.2967/jnumed.109.069153
  • Timmers, H. J., Chen, C. C., Carrasquillo, J. A., et al. (2009). Comparison of 18F-FDG PET and 123I-MIBG SPECT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etastatic pheochromocytoma.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4(12), 4757-4767. https://doi.org/10.1210/jc.2009-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