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脑梗死微创介入取栓治疗新纪元:打通生命之路

  • 1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脑梗死微创介入取栓治疗新纪元:打通生命之路封面图

打通生命之路:急性脑梗死微创介入取栓治疗新纪元

早晨刚起床,邻居老王神情恍惚,嘴角一歪,家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十几分钟后症状加重,还伴有说话含糊,赶紧叫了120。像这样突然的脑梗塞,谁都不愿遇见,但身边出现的频率却并不低。急性脑梗死不像电影情节,往往悄无声息地降临,影响着生命和健康。了解它,其实是每个人都该补上的一课。

01 什么是急性脑梗死?这个“小麻烦”可不小

急性脑梗死,其实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中风”之一——某根脑血管突然被血栓堵住,血液无法供应,脑细胞缺氧坏死。起病往往很快,有时只是一侧无力、面部轻微麻木,甚至偶尔觉得嘴歪。很多人一开始没在意,以为缓一缓会好转。但很快,这些“小问题”就可能变成大麻烦:说话不清,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昏迷,生命受到威胁。

健康影响: 急性脑梗死不仅会导致半身不遂、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还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及时处理是关键,越早恢复血流,后遗症就越轻。

提醒 🚨 :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减少损伤的第一步。

02 脑梗的警示信号:这些变化别当“小毛病”

  • 突然单侧肢体无力(最常见症状之一,无法自主抬臂或下垂)
  • 口齿不清或说话困难(不是一般的疲劳,有时连家人都听不清)
  • 面部表情不对称(一侧嘴角下垂,微笑时尤为明显)
  • 视力模糊或短暂丧失
  • 步态不稳,突然跌倒
🧑‍🦳 临床曾接诊一位67岁男性,早上刷牙时右手忽然抓不住牙刷,嘴角流口水,十分钟后被家人送急诊,确诊急性脑梗死。这类转变,非常典型。
小结 📝 :上面的变化出现,其实没啥“缓一缓看看”的余地,应立即送医;抢时间就是抢生机。

03 为什么会得脑梗?几个关键风险背后的原因

风险因素 致病路径 现实场景
高血压 血管长期受压,内壁变厚变硬,血流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42岁女性,患高血压十年,忽视监测,某天头晕后失语,经CT发现大脑中动脉阻塞。
糖尿病 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56岁男性,糖尿病控制不佳,突然一侧肢体瘫痪。
高脂血症 血脂升高,胆固醇堆积,血管壁斑块脱落形成血栓。 50岁女性,近年查出血脂高,偶感舌头麻,偶发轻微头晕。
心房颤动 心律不齐易产生心源性血栓,随血流漂至脑部。 73岁男性,长期房颤,突发意识不清。
特别提醒 ⚠️ :高龄、肥胖、长期吸烟或酗酒,都会增加脑梗风险(Campbell BC et al., 2015)。

相关文献引用: Campbell, B. C., Khatri, P. (2015). Stroke. Lancet, 386(9996), 999-10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60693-7

04 微创介入取栓:打通“交通要道”的新方法

传统溶栓药物对大部分脑梗死有效,但一旦大血管堵塞、药物不奏效时,“微创介入取栓”就成了救命绝技。医生会在患者大腿根部(股动脉)插入一根细导管,沿着血管导航直达堵塞部位,用特殊的“取栓装置”顺利抓出、抽出血栓,有的像捕虫网,有的像小钳子,关键是能迅速恢复脑供血。这套流程往往仅需1小时左右,相对人体负担小,出血风险低,患者恢复期明显加快。

技术特点 患者益处
定位精准,操作微创 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无需开颅,术中痛苦小 术后生活质量提升
实时成像监控 迅速恢复功能,部分患者可完全独立生活
科技感知 🧠 :这种“从血管内部修道”的微创技术,让很多原本“无解”的大面积堵塞变得可控(Goyal M et al., 2016)。

相关文献引用: Goyal M, Menon BK, van Zwam WH, et al. (2016).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387(10029), 1723-173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00163-X

05 黄金四小时:谁能做微创介入取栓,什么时候做?

并不是每个脑梗患者都适合这项治疗。最关键的条件:症状发生4.5小时内,大血管堵塞、影像学检测排除大面积脑出血者,才优先考虑介入手术。

  1. 突发症状(口歪、肢体无力)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选择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3. 完成CT/MRI影像检查,排除脑出血
  4. 判断是否大血管堵塞,专家会根据影像、时间窗、个体情况决定治疗
  5. 达标后马上进行微创取栓,越快开通血管疗效越好
建议 🕒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上述急性信号,30分钟内到达医院最有益(Saver JL, 2006)。

相关文献引用: Saver, J. L. (2006). Time is brain—Quantified. Stroke, 37(1), 263-266. https://doi.org/10.1161/01.STR.0000196957.55928.ab

06 取栓术后:坚持康复和科学护理同样重要

血栓虽然取出来了,但恢复还需要细致照护。术后48小时内,严密观察神经功能,预防再次血管堵塞;家属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和肺部并发症。定期复查心脑血管指标,调整用药,不擅自停用抗凝、降压等药物。

👩🏼‍🦰 有位59岁女性患者,取栓术后一周内坚持康复训练,言语和肢体功能较快恢复,如今已能独立生活。
提示 🏃 :康复早期自主训练,在专业物理治疗师和康复师指导下,针对言语、吞咽、肢体、认知逐步恢复,有益防止后遗症加重。

07 展望未来:从“救命”到“回归生活”

随着微创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医院配备了脑卒中中心。AI辅助诊断、3D血管成像、个性化导管等手段,让手术更加精准,降低风险。
对患者而言,脑梗不再是“噩梦”,抢时间、选对方式,大多数可以最大限度回归原有生活。
当然,疾病的防控依然要靠自己:均衡饮食、规律锻炼、积极治疗基础病,都是远离脑梗的关键。

健康推荐食物 具体好处 实用建议
燕麦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降低血脂 早餐可加入蜂蜜牛奶,搭配坚果一起吃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油麦菜) 含丰富叶酸与抗氧化成分,有益血管弹性 餐餐有蔬菜,主食和肉类间均衡搭配
橄榄油 单不饱和脂肪,协助防止血管粥样硬化 炒菜或做凉拌时可适量替代普通植物油
小贴士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2年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和心脏功能),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隐患。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 Campbell, B. C., & Khatri, P. (2015). Stroke. Lancet, 386(9996), 999-10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60693-7
  • Goyal, M., Menon, B. K., van Zwam, W. H., et al. (2016).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387(10029), 1723-173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00163-X
  • Saver, J. L. (2006). Time is brain—Quantified. Stroke, 37(1), 263-266. https://doi.org/10.1161/01.STR.0000196957.5592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