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微创介入治疗:起搏器的奥秘与应用
01|什么是起搏器?
有些人可能听过“心脏起搏器”,但平时很难碰到相关话题。其实,这个小装置就像是昼夜守护心跳的“安全员”,对于慢性心跳过缓、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很多人会觉得起搏器遥不可及,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心脏问题患者的治疗选择。据Al-Khatib et al. (2018)发表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例起搏器植入手术。而中国植入起搏器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
心脏起搏器既不是大手术,也不是遥远的“黑科技”,常见得多,安全性高。
02|起搏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起搏器归根到底是一个小型电子设备,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电极”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负责生成微弱的电脉冲,导线将这些电脉冲准确传递到心脏的特定部位。当心脏没有正常跳动时,起搏器能迅速“感知”到,并即刻释放微小电脉冲,帮助心脏完成缺失的跳动。
| 部件 | 主要作用 |
|---|---|
| 脉冲发生器 | 提供动力,内含电池及芯片 |
| 电极导线 | 传递电脉冲,感知心跳状态 |
简单来说,起搏器就是在心脏出现“中断”时给它“补课”,让每一次心跳不掉队。平时,如果心脏自我调节良好,起搏器会选择“静静旁观”,不会频繁干扰。
03|为什么要选择微创介入手术?
很多患者提到手术就紧张,其实微创技术已经让起搏器植入变得简单、舒适不少。传统开胸手术对身体创伤大、恢复慢,而微创介入往往只需在锁骨下方开一个小口子,把起搏器埋进皮肤下,导线通过血管进入心腔。整个过程一般几十分钟可完成。
微创疗法有何好处?
- 伤口小,恢复快。年轻患者一周左右就能恢复日常活动,老人也大多能很快适应。
- 感染、并发症风险低。有文献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40%以上(Udo et al., 2012)。
- 心理负担更轻。短时间住院,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都能很快回归生活。
举个例子:有位73岁的男性因症状持续晕厥住院,采用微创方式植入起搏器后,住院4天顺利出院,半个月后已恢复散步和日常外出。这说明微创方式对提升生活质量大有帮助,并不如想象中复杂。
04|哪些人适合植入起搏器?
起搏器并非人人都需要,它主要适用于部分存在心脏电信号异常的患者。下面整理了常见的几种适应症及情境,帮助大家更直观地判断:
| 适应症 | 典型表现 | 主要人群 |
|---|---|---|
| 窦性心动过缓 | 持续头晕、乏力 | 60岁以上居多 |
| 心脏传导阻滞 | 反复晕厥、心跳停顿感 | 有心脏病史的人群 |
| 某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运动时异常心悸 | 老年女性不罕见 |
有位65岁的女性,因为走路突然乏力,被诊断为心脏传导阻滞,后来植入起搏器,有效避免了反复晕厥。这提醒我们,长时间的乏力、头昏或突发晕倒,不应简单归结为“年纪大”,有必要进行心电图等检查。
05|起搏器植入手术全过程
大家或许关心,起搏器手术到底是怎么做的,是否有危险?其实整个过程比较规范、安全,关键步骤如下:
- 术前准备:要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基础检查,有感染、发烧等问题时需延后手术。
- 局部麻醉:一般在局部注射麻药,无需全麻。患者可自行配合,无须过度担心。
- 植入导线与发生器:医生在锁骨附近开一个小切口,将电极导线穿入静脉,送到心脏指定部位。随后连接脉冲发生器,固定到皮下。
- 调试与缝合:确认起搏器能正常识别心跳并发放电脉冲,缝合切口,包扎伤口。
- 术后观察:术后卧床6小时,监测心电及切口,若恢复顺利当天即可进食,2-3天能下床活动。
如果术后出现发热、伤口红肿或心跳异常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不要自己拖延。
06|起搏器技术的进步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发展,起搏器的更新也非常快。过去的起搏器体积较大、电池寿命有限;而现在的新型设备设计越来越小巧、智能,甚至有“无导线起搏器”问世,直接通过微型装置植入心腔,无需传统电极线。
- 新一代起搏器更节能,部分型号可用十年以上,不需频繁更换。
- 智能感知系统,可以根据运动、情绪等状态自动调整心跳频率,更贴合生活节奏。
- 部分起搏器支持远程监控,医生能通过专用系统远程收集起搏器工作数据,大大提升了跟进的效率和安全性。
研究表明,新型无导线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Reddy et al., 2015)。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参与,起搏器有望更智能,更“懂你”,进一步减少对日常生活的限制。
随访和定期检测起搏器状态同样重要。如果植入起搏器,要按医嘱定期回院检查。
参考文献
- Al-Khatib, S. M., Stevenson, W. G., Ackerman, M. J., et al. (2018).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2(14), e91–e220. 链接
- Udo, E. O., Zuithoff, N. P., van Hemel, N. M., et al. (2012).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short- and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pacemaker therapy: The FOLLOWPACE study. Heart Rhythm, 9(5), 728–735. 链接
- Reddy, V. Y., Knops, R. E., Sperzel, J., et al. (2015). Permanent Leadless Cardiac Pacing: Results of the LEADLESS Trial. Circulation, 132(15), 1496-1505. 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