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探索治疗之路
01 早期的蛛丝马迹
很多时候,主动脉夹层这个名字在生活中很少被提起。绝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在体检或者偶然间听到医生短暂提到。但其实,早期的主动脉夹层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势汹汹”,有时候它更像是生活里的一个小信号灯——隐隐约约,几乎不会让人停下脚步。
一位45岁的上班族,在工作时偶尔觉得胸口有点闷,却没有影响到他喝咖啡、加班、赶地铁。就这样几天过去,没有更多异常。正因如此,很多人会把早期的这些细微不适归结为压力大、天气变化,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02 明显症状和警示信号
真正让人重视主动脉夹层的,往往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症状。就像一扇门,正常的时候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剧烈打开,才意识到其中的威力。
- 🚨 胸部或者背部的撕裂样剧烈疼痛:往往持续且无法缓解,有时还会从胸口放射到背部。
- 💢 脉搏突然不均、手脚肤色异常:夹层影响到血流时,有的人发现一侧胳膊没力气,甚至出现晕厥。
- 🌪 突发呼吸急促或极度虚弱:有些患者甚至无法站立,或短时间内血压忽高忽低。
56岁的陈先生曾经一觉醒来,突然感受到背部剧痛,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影像检查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同样的剧烈症状如果发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03 主动脉夹层的成因分析
与很多无声无息慢慢发展的疾病不同,主动脉夹层常常有“幕后推手”。
| 致病因素 | 生活场景举例 | 机理简述 |
|---|---|---|
| 高血压 | 长年血压偏高、未规范使用降压药 | 血管壁长期受高压冲击,内膜薄弱,容易裂开 |
| 遗传性疾病 | 有马凡综合征等家族史 | 结缔组织先天薄弱,更易受损 |
| 长期重体力劳动/情绪波动 | 经常搬重物或情绪激动 | 突发血压升高,导致裂口形成 |
| 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血管病 | 伴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背景 | 血管变脆,夹层风险增加 |
一项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上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高血压约占主动脉夹层风险因素的七成以上(Isselbacher et al., 1996)。
04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
当出现了明显症状,医生首先会考虑借助手段来确认诊断。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金标准”。
- CT血管造影:速度快,分辨率高,可以快速明确夹层的位置及范围。
- 心脏超声(经胸或经食道):无创检查,适合初步筛查心脏和主动脉的大体情况。
- MRI:没有辐射,但检查耗时较长,适合对比观察及特殊情况下进一步评估。
有研究通过对多个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多模态影像在疑似夹层患者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Nienaber et al., 2016, The Lancet)。
05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选择
治疗主动脉夹层,其实就像修复一条城市主干道上的“裂缝”——修补方式要视裂口大小、位置和道路状况而定。
|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主要优缺点 |
|---|---|---|
| 药物治疗 | 夹层稳定、范围小、血压易控 | 创伤小,但需长期随访管理 |
| 介入手术(支架植入) | 夹层位置合适、合并局部血管损伤 | 恢复快,创伤较小,但部分人群不适合 |
| 外科手术 | 夹层范围广、危及生命、合并破裂 | 风险高、恢复慢,但能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 |
近年来,腔内隔绝(支架)治疗发展迅速,给部分不适合开胸手术的患者带来新希望(Dake et al., 199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不过,每个人的状况不同,真正的选择方案一定要在心胸外科、介入科等多学科评估后决定。
06 术后康复与日常管理
主动脉夹层治疗后的康复,实际上是一场持久战。不是只靠“修补”,而更像是给血管安上了一组长期监控的“守护系统”,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 饮食管理:建议多食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既帮助控制血压,又有益于整体心血管健康。
- 适当锻炼:规律散步、缓和游泳对恢复和循环功能有好处,避免高强度、冲击性的运动。
- 心理调适:术后焦虑常见,可以通过亲友陪伴、心理支持等方式逐步缓解。
- 定期复查:按医嘱定期影像复查,关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必要时随时就医。
|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 新鲜绿叶蔬菜 | 补充膳食纤维,帮助心血管健康 | 每天至少2种,生食或蒸煮均可 |
| 深海鱼类 | 含优质蛋白和Omega-3,对血管有好处 | 每周2次,清蒸或水煮为宜 |
| 燕麦、糙米 | 降低血脂,稳定血糖 | 主食适量替换白米面 |
| 坚果类 | 提供健康脂肪酸 | 每日一小把,无盐为佳 |
参考文献
- Isselbacher, E. M., DeSanctis, R. W., & Eagle, K. A. (1996).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7(3), 664–675.
- Nienaber, C. A., Clough, R. E., Sakalihasan, N., et al. (2016). Aortic dissection. The Lancet, 387(10029), 872–882.
- Dake, M. D., Kato, N., Mitchell, R. S., et al. (1999).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0(20), 1546–1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