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你必须了解的健康风险与应对措施
01 结肠癌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晚饭后和家人闲聊,有时不经意间会谈起健康话题。大肠癌,尤其是结肠癌,这几年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有人可能觉得它和自己距离遥远,其实全球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被确诊为结肠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在我国,它也已经跻身于高发癌症行列。
结肠癌,是指大肠中结肠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简单来说,就是结肠的正常组织出现了异常增生,细胞逐步变得失控甚至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这种疾病被认为与年龄密切相关,尤其在50岁以上群体更为常见。但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人中也时有报告。这类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成活率高;晚期发现则难度明显增加。
从医学角度讲,结肠癌与身体整体健康息息相关,发病和死亡都排在癌症前列。普通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早关注、科学管理,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有长远价值。
02 什么信号可能提示结肠癌?
🕵️♂️ 结肠癌的早期,经常没有太明显的不适。有些人只是偶尔觉得腹部有点不舒服,或者大便性状改变,比如时不时有轻微便秘,或者腹泻来得有些突然。少数患者可能感觉到排便规律变得和以往不太一样,但往往容易被忽略。
- 1. 持续腹痛或不适:如果腹部胀痛、绞痛连续出现,尤其部位固定,需要格外重视。
- 2. 排便习惯发生变化:比如一次性变细、持续数周的腹泻或便秘,值得及时就诊。
- 3. 便血或黑便:新鲜血液或暗色大便,都可能是警示信号。
- 4.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近期如果没有刻意节食,体重却出现骤减,需要引起重视。
- 5. 长期乏力:慢性贫血可能造成持续疲劳。
说起来,这些症状有时与生活节奏快、饮食不当等原因混淆。比如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开始时仅仅是大便次数增多,偶有腹部隐痛。等到确诊时已是晚期,出现了肝、肺等多器官转移(具体病例见下文)。这也提醒我们,日常中别忽视身体的小变化,尤其持续的、不明原因的不适,应该勇敢寻求医生帮助。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结肠癌到底怎么来的?专业研究显示,除了年龄增长(50岁以上风险显著升高,见 Siegel RL,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3),还有很多生活方式和遗传相关因素也会增加风险。
- 1. 遗传因素:家人里有人得过结肠癌,风险会比普通人高。比如著名的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疾病,也会让罹患概率大幅上升。
- 2. 真正影响风险的生活方式:爱吃加工肉制品、蔬果摄入少,长时间坐着不动,习惯吸烟、饮酒过量,体重超标,这些都会推高概率。
- 3. 既往有息肉或肠道慢性炎症:本身有肠道良性息肉史、炎症性肠病,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异常的细胞增生。
- 4. 年龄与性别:超过一半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略高于女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风险因素并不是“必然”,但叠加起来确实让某些人更易中招。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也一再提示,全球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和死亡率都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的地区最为显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这说明规律生活尤为关键。
04 检查结肠癌都要经历哪些步骤?
有些人一听到要做结肠镜,就特别紧张,其实整个诊断过程已经相对规范和温和。现在用得最多的方法包括临床问诊、肠镜检查、影像学评估等。
- 问诊和体检:了解症状、家族史、体重等基本情况,是第一步。
- 实验室化验:包括常规血液化验和粪便隐血检查。后者操作方便,可以在小便里查一查是否有看不见的血。
- 结肠镜检查:通过内镜观察肠道黏膜,有问题可直接取组织活检。是诊断结肠癌最直接、可靠的方式。
-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有助于判断有无扩散或转移。
如果你对结肠镜检查有顾虑,可以和负责的医生直接沟通,现在无痛检查技术成熟,大多数人检查后只是略感不适,不会产生明显痛苦。其实,筛查能够早期发现大部分结肠肿瘤,及时切除,避免恶变(refer: Rex D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7)。对于高危人群,医生通常会建议更频繁的筛查。
05 结肠癌都能怎么治?效果怎样?
一旦确诊结肠癌,具体治疗会因分期、体质、年龄有很大差异,但基本分为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模式。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这点毋庸置疑。
- 手术治疗是早期结肠癌的主要办法,把病变部位和部分正常组织切除,可根本清除异常细胞。
- 化学治疗多用于手术后补充或中晚期控制肿瘤生长,按个人耐受程度选择合适方案。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型技术,主要针对肿瘤的特殊分子特点,适用于晚期或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副作用相对较小。
- 支持治疗同样重要,包括营养改善、情绪疏导等,能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以一位中年男性晚期患者(已婚,IV期结肠癌并多脏器转移)为例,采用西医综合药物(靶向药+利尿剂)联合中药、耳穴压豆等中医措施,配合高血压和脑出血后续管理,来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这个例子说明,联合多种治疗方式即便不能根治,也能让患者生活得更舒适些。
现实中,结肠癌晚期治疗虽然整体难度较大,但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使长期带病生存变得可能。只要配合治疗,科学管理,许多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恢复和生活体验。
06 结肠癌怎么防?日常有哪些管理细节?
🍽️🌱 说到预防,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问“啥能吃?怎样调整作息更好?”简单来讲,坚持以下做法,对降低结肠癌风险非常有益。
- 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每天三餐中加入一些深色蔬菜、水果,例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等,肠道会更通畅。
- 粗粮:燕麦、全麦面包等粗粮,有助调节肠道菌群生态。早餐加一碗燕麦粥,可让大肠更健康。
- 合理蛋白质:如豆类、鱼肉含丰富优质蛋白,搭配适量肉类进食,有助身体修复。
- 饮水充足: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帮助维持肠道湿润。
- 规律运动:建议每周累计运动三小时以上,散步、骑车、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 作息规律:好睡眠对内分泌、免疫调节都有帮助,每天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减少过劳。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建议三到五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症状者可酌情提前,在医疗机构内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更有保障。
这些日常的小行动,就是最实在的自我保护。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风险,但长期坚持确实能让发生结肠癌的概率大大降低。当然,发现身体持续出现新的不适(如上述症状),及时去正规医院咨询,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其实,健康没有标准答案,科学的日常管理和主动医疗检测,能让你远离很多麻烦。愿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和家人,掌握主动权,把可能的不速之客挡在门外。
参考文献
-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Rex DK, Boland CR, Dominitz JA, et al. (2017).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53(1), 307-323.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7.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