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癌: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 46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癌: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肺癌: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

01 肺癌的定义及类型

说到肺癌,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想到“抽烟久了会得的一种病”。其实,医学上的肺癌指的是在我们的肺组织或气管、支气管里,细胞发生了异常变化,失控生长后形成肿瘤。有点像家里的细胞“秩序”被打乱,原本好好的邻居一下变成了“捣蛋分子”,占据了健康细胞的位置。

肺癌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前者就像慢慢滋生的“隐形人”,占肺癌的八成以上,症状往往发展较慢,常可通过手术、药物控制。后者发作更迅猛,更容易扩散。了解自己是哪一类型,能帮助医生和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 小提醒:发现肺部有结节或肿块,不一定就是肺癌,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

02 肺癌有哪些警示信号?

  • 咳嗽持续时间变长
    如果原本偶尔咳一下,突然变成了持续数周甚至更久,这时需要多加小心。尤其是吸烟的人,本来以为只是普通支气管炎,没想到咳嗽就是最早的“信号灯”。
  • 咳痰带血或颜色异常
    痰里带血丝,或者痰液发黑、呈铁锈色,这种变化不能只当作“上火”来看待,建议尽快查明原因。
  • 胸部隐痛或闷胀
    胸口总感觉压抑、闷闷的,有时像针扎一样的疼痛,而不是平常的岔气或运动引起的短暂疼痛,这时就要留心。
  • 呼吸困难
    上楼梯或说话时,总觉得喘不上来气,这和普通的“锻炼少、体质差”不太一样,特别是和感冒无关的呼吸困难,一定要关注。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饭量没变,体重却莫名其妙轻了几公斤,这也是身体提前“报警”的方式之一。

👨‍⚕️ 医学上发现,肺癌早期症状常常不太明显,容易和普通呼吸道疾病混淆。只有当症状持续、加重时,才容易被发现(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2022)。

如遇反复持续的咳嗽或带血痰,最好不要拖延,建议及时到呼吸科或专科医院做检查。

03 为什么容易得肺癌?风险因素全解析

  • 吸烟历史
    吸烟依然是肺癌风险的“头号杀手”。统计显示,约80%以上的肺癌与长期吸烟有关(Alberg & Samet, 200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二手烟、工作环境接触石棉、氡气等,都可能增加肺部细胞发生异常的机会。
  • 家族遗传倾向
    有的家庭肺癌多发,说明遗传因素参与了风险。有亲人患病的人群得肺癌的概率会明显增高(Amos et al., 199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年龄和慢性疾病
    年龄增长、长期慢性肺炎、慢阻肺等,也会让肺部“地基”变弱,为异常细胞发展提供了可能。
某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长期吸烟,发现右肺上叶腺癌,经手术加多周期治疗后好转。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活习惯的确会影响个人健康风险。
🚬 有抽烟习惯的人群,相比不吸烟者,肺癌的发病风险高出20倍以上(Mao et al., 2016, UpToDate)。

04 肺癌的确诊流程有哪些?

  • 影像学检查
    最常用的是胸部X光、低剂量CT,一旦发现肺部异常阴影,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下一步检查。
  • 组织活检
    通过支气管镜、肺穿刺取一小块组织化验,可以判断肿瘤的具体类型。如果病变部位难以接近,还会结合影像引导下取样。
  • 功能和转移评估
    包括肺功能检测、超声波检查、骨扫描等,用来评估病情分期及判断有无扩散。
  • 生化与分子检测
    血液化验、EGFR/ALK等基因检测,有助于后续精准治疗的选择。

比如近期一位60岁左右的男士,体检时胸部CT发现可疑结节,医生随后安排了肺穿刺活检和系列基因检测,最终确定了分型并制定了针对性治疗方案。这说明确诊流程有条不紊,并不仅靠单一检查一步到位。

🩺 进行详细的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也能避免对良性病变的误判。

05 肺癌的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

治疗方案主要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身体状况来定。常见治疗方式有下列几种:

  • 外科手术切除
    如果肿瘤局限,没有明显扩散,医生会建议手术去除部分或全部病变肺叶。
  • 化疗与放疗
    针对部分不能直接手术的患者,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随着医学进步,新型药物直接针对肿瘤分子的“软肋”进行打击,副作用相对较轻,对于晚期病人也有帮助。
从一位经过手术、化疗和免疫维持治疗、病情得到显著控制的男士身上,可以看出多学科、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疾病的影响力(病例见前文)。总体来看,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时,预后会更理想。

并非所有治疗都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如今许多方法副作用更小,有些人甚至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回归工作、生活,只需要定期复诊即可。

如果确诊肺癌,和医生充分沟通,根据个人意见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案,有助于获得最佳效果。

06 日常生活中,怎么管理肺癌风险?

  • 新鲜蔬菜和水果 ✨
    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食用建议:每天保证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两份水果,生熟搭配更好。
  • 全谷类食物 🌾
    如糙米、全麦面包,有助于肠道健康。食用建议:主食尽量选择一部分全谷杂粮,替换一部分精白米。
  • 优质蛋白
    如鱼、瘦肉、豆类、鸡蛋,为身体修复提供“原材料”。食用建议:每餐搭配一份优质蛋白,变化不同品种,减少单一摄入。
  • 健康油脂 🥑
    多选橄榄油、深海鱼类等含有健康脂肪酸的食物,帮助抗炎。食用建议:烹饪时选择植物油,每周吃两三次深海鱼。
  • 定期体检 🏥
    尤其是40岁以上或有吸烟史、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胸部CT,早发现早处理。
其实,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远离空气污染等,都有助于降低肺部负担。家里如果有人有咳嗽反复、突然消瘦,别等到症状严重才去医院。什么样的医院更适合?呼吸专科、肿瘤专科或综合三级医院都可以,尤其体检发现结节后,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一步筛查。
🎈 日常生活里,最佳办法是关注身体的小信号,多和健康管理师、医生沟通,帮自己和家人守护呼吸健康。

最后的叮嘱

肺癌听起来让人紧张,其实只要注意生活细节、及时筛查、科学处理,很多风险都是可控的。如果你或者身边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别忘了抓住检查和咨询的机会。呼吸健康需要长期呵护,一步一个脚印最好。不必焦虑,懂得健康知识,就是给自己多一道“保险”。

参考文献:
  • Alberg, A. J., & Samet, J. M. (2003).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53(4), 245-264.
  • Amos, C. I., Wu, X., Broderick, P., et al. (1996). Genetics of lung cancer susceptibilit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88(12), 756-770.
  • Mao, Y., Yang, D., He, J., & Krasna, M. J. (2016).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UpToDate.
  • 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2022).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lung-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