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出迷雾:全面了解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管理

  • 11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出迷雾:全面了解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管理封面图

走出迷雾: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之道

01 难以察觉的开端:血管性痴呆的真相

早上在家和母亲讨论早餐菜单,她突然叫不出鸡蛋的名字。这种小失误也许偶尔大家都会有,不过如果类似情况变得频繁,就值得多注意。说到痴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其实血管性痴呆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只不过形式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太一样。

血管性痴呆是一类因为脑内血管出现问题导致的认知障碍,例如脑梗、脑供血不足等,让大脑像断电后的小区,信号变得时断时续。初期表现往往比较隐蔽:容易走神、思考慢半拍、偶尔忘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表现会逐渐加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

Tips 🌱 :
轻微偶发性的记忆减退一般不是大问题,但频繁且持续的遗忘更值得关注。

02 明显预警:血管性痴呆的识别信号

从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那里得知,起初他只是偶尔算不清账单,后来逐渐发展到不认识邻居,走失在自家小区。和阿尔茨海默病不同,血管性痴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大、做事丢三落四,甚至判断力下降的问题。有的人会突然情绪爆发,很快又平静下来,也常常难以完成简单任务。

到了中后期,认知损伤范围更大: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人协助,说话困难、无法辨认方向或者丧失理财能力。实际中,判断家人是否出现这些变化,需要多一些耐心和仔细观察。

具体表现 需要担忧吗?
忘记熟悉路线 是,若经常反复则需重视
突然说话逻辑混乱或作品乱序 是,尤其影响交流时
脾气变大,易怒或冷漠 有必要进一步评估
独立完成日常小事变得吃力 建议就医评估
温馨小提示:
若出现上述持续现象,建议及时向神经内科医生咨询,避免拖延。

03 潜在风险:隐形杀手悄悄靠近

其实许多血管性痴呆患者都和“慢性病”扯上了关系,只是大家平时没太在意。慢性高血压让血管变脆弱,长期糖尿病可能损伤脑部微循环,而血脂异常也增加动脉硬化风险,这些都是身体在默默埋下的隐患。

  • 高血压: 血管持久受压,部分大脑区域长期缺血,增加痴呆概率。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的血管性痴呆风险明显升高(O'Brien & Thomas, 2015)。
  • 糖尿病: 血糖长期偏高,会破坏大脑和全身的血管,直接提高痴呆风险。
  • 高胆固醇/血脂异常: 动脉硬化堵住“养分通道”,使大脑供血变差。
  • 吸烟和长期酗酒: 这些习惯会加速血管损伤,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更的破坏。
  • 遗传和高龄: 年龄越大、家族有类似病史,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2017年一项横断面研究提到,以上这些危险因素通过多条途径,逐步导致小血管损伤和大脑结构变化(Kalaria, 2017)。

别忽视:
有慢性病的人更加需要定期自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提前掌握身体状况。

04 饮食管理:构筑健康防线

很多人担心饮食束缚,其实科学搭配并不难。在预防血管性痴呆这件事上,地中海饮食与DASH饮食的优点被大量医学研究所肯定。简单来说,新鲜蔬菜和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健康脂肪搭配,是大脑健康的好帮手。

食物 利于大脑的原因 建议吃法
橄榄油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有助血管弹性 沾面包或拌凉菜,每天一小勺
深色蔬菜 抗氧化成分丰富,可减少脑部损伤 炒、炖、做汤均可,每餐一份
三文鱼等深海鱼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支持认知功能 每周1-2次
蓝莓 含多酚,有益记忆维持 可做水果餐或加到酸奶中
坚果类 富含维生素E、健康脂肪 每日一小把,避免过量
🍎 食谱小贴士:
早餐燕麦配坚果+蓝莓,午餐用橄榄油炒绿叶菜,晚餐三文鱼炖番茄,日常吃得轻松又有益。

医学参考: 地中海饮食与血管性认知障碍预防相关性的系统回顾(Psaltopoulou et al., 2013)。

05 运动为先:身体和思维一起锻炼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容易让大脑“偷懒”,而动起来能让整个身体“苏醒”。有研究发现,规律的适度运动,不仅能提升心肺功能,还能改善神经递质调节,对延缓大脑老化特别有益(Erickson et al., 2011)。

  • 快走或慢跑: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简单易行。
  • 广场舞或太极: 老年人群推荐,每天15-30分钟,还可以增强社交活动。
  • 游泳: 适合关节不好的朋友,水中运动更友好。
  • 负重训练: 举小哑铃,改善肌力、预防跌倒风险。
小结:
运动贵在“每周都有”,千万别按完健身卡就忘记了,持续性更关键。

06 心血管健康: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关键🔑

心脏和大脑就像同步运作的“供电总站”和“用电社区”,心血管一出故障,大脑首先受牵连。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有心脑血管问题,及时管理这些风险非常重要。

定期去医院测量血压、查血脂、做心电图,可以提前发现“无声杀手”。必要时在医生建议下用药,别自作主张停药或减药,有疑问就主动和医生沟通。

友情提示:
若家中有长者突然出现言语障碍、肢体麻木或行走不稳,请立即就医。

文献提示: 长期随访发现,有效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病能降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Skoog & Gustafson, 2003)。

07 心理调适:坚固心防的最后一环

其实,心理健康和脑健康紧密相关。孤独和长期情绪低落,会让痴呆来得更快。与家人或朋友保持交流、适当发泄情绪,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

  • 定期与人聊天: 家庭聚会、电话联络、邻居小聚都很好。
  • 发展新兴趣: 画画、书法、养花,都是心情的转圜剂。
  • 冥想与呼吸练习: 每天10分钟,能帮助放松身心。
注意:
如果连续两周情绪低落、难以自我调整,建议寻找心理专业人员帮忙。

研究显示,丰富的社会参与和积极的生活模式可有效减少血管性痴呆风险(Livingston et al., 2020)。

说到底,血管性痴呆并不像“不可抗拒”的命运。关注身体信号,积极改善饮食结构,规律运动,保持心情开朗,再加上必要时的健康检查,很多风险都能降到最低。如果家中老人已经出现记忆减退,不要急于否定,多些理解和关心,会带来更多积极变化。

关键参考文献:
O'Brien, J. T., & Thomas, A. (2015). Vascular dementia. Lancet, 386(10004), 1698-1706.
Psaltopoulou, T., Sergentanis, T. N., Panagiotakos, D. B., et al. (2013). Mediterranean die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Annals of Neurology, 74(4), 580-591.
Kalaria, R. N. (2017). The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vascular dementia. Neuropharmacology, 134, 226-239.
Erickson, K. I., Voss, M. W., Prakash, R. S., et al. (2011).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 and improves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3017-3022.
Skoog, I., & Gustafson, D. (2003).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clustering factor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ical Research, 25(6), 675-680.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396(10248), 4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