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从心脏到全身的危机
什么是心源性休克?
有时候,人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病,却突然全身没劲、头晕眼花,脸色也变得异常苍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低血糖或者中暑,其实也有可能是心源性休克。这个名字听着有些陌生,但它涉及我们心脏的“动力”系统。
简单来说,心源性休克指的是心脏突然“趴窝”,泵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全身供血一下子跟不上——各个器官像家里的水管一样,突然供水变成了涓涓细流,后果很严重。
- 特点1:急性发作,攻击速度快
- 特点2:全身多个器官供血不足,不只是心脏受影响
- 特点3:短时间内威胁生命,需要快速处理
哪些原因最常引发?
- 1. 心肌梗死 心脏某一部分“断电”失去血供,导致肌肉坏死,泵血能力骤降。这是最常见的元凶。
- 2. 严重心律失常 心脏跳得太快、太慢,都可能打乱节奏,泵血功能大受影响。
- 3. 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心脏结构异常,像是水泵内部的零件有了问题,久而久之增加休克风险。
有位57岁的男性患者,过去一直高血压控制不好。某天活动后突发胸闷、出虚汗,伴有明显乏力,短时间内就陷入昏迷。检查发现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这个病例说明,心脏突然出状况时,休克可能来得非常快,毫无预警。
心肌梗死为何是“罪魁祸首”?
心肌梗死其实就是心脏的部分肌肉突然“罢工”了。冠状动脉一堵,心脏肌肉缺氧坏死,损伤后无法正常收缩,直接导致全身循环动力骤减。
研究显示,过半数心源性休克都和心肌梗死有关。
(Hochman, J.S. et al., 199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发病原因 | 占比约 (%) |
---|---|
心肌梗死 | 50-70 |
心律失常 | 15-25 |
瓣膜病、心肌病等 | 10-20 |
心律失常和休克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心脏时不时会突突乱跳,觉得自己只是偶尔心慌。其实部分心律失常,如果发展到心脏“乱打拍子”,可能引发心脏泵血停滞。这时,血液供应下降,各器官就像突然失去了动力输送,很快出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偶尔的异样感受也许是危险的信号。
- 室颤(心室乱颤,血液输出骤停)
- 极度缓慢或快速的心律,导致心输出量不足
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带来的隐患
说起来,心脏结构类疾病虽然不像心肌梗死突发,但危险性同样不可小觑。心瓣“零件”关闭不全,或者心肌变厚变硬,心脏供血效率会逐步变差,抵抗压力的能力变得很弱。一旦遇到大的刺激/劳累,随时有可能出现休克。
病名 | 影响机制 | 典型症状 |
---|---|---|
心脏瓣膜病 | 瓣膜关闭或开启异常 | 劳累后乏力、气短 |
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 | 心肌异常增厚或扩张 | 活动后胸闷、水肿 |
心源性休克带来哪些健康危害?
简单讲,心源性休克会让全身缺氧缺养分。时间稍长,肾脏、脑部等重要器官都容易跟着出问题。
比如肾功能衰竭,甚至出现昏迷、休克性肝损伤等。这些并发症可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
- 急性肾损伤
- 脑功能障碍(易致意识障碍、癫痫)
-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
别看只是“心脏的事”,其实全身每个细胞都深受影响。这说明,心源性休克不仅要救命,更关乎日后生活质量。
怎么提前预防和积极治疗?
- 全谷物 -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心脏健康,建议日常主食中适量替换精米精面。
- 深色蔬菜 - 如菠菜、油菜,抗氧化成分较高,对提升血管功能有好处,每天一两把为宜。
- 坚果类 - 核桃、杏仁等富含健康脂肪,并非只能当零食,下午一小把最合适。
- 鲑鱼等深海鱼 - 其Omega-3脂肪酸对心脏很有益,建议每周吃2-3次。
- 体重超标的人,别盲目减肥,保持合理膳食和缓慢体重下降反而更稳妥。
- 规律作息,晚上最好别熬夜,经常缺觉会让心脏负担加重。
- 运动推荐以中等强度为主,比如快走、骑车,每周4-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已有心脏基础病的人须定期复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等。
- 一旦发现胸痛、持续胸闷、常规运动后很疲惫务必及时就医。
大城市可以直接去三甲医院心内科。如果在县区或小地方,建议选择县级综合医院心内科,再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转诊。有急症时随时拨打120。
Key References
- Hochman, J. S., Buller, C. E., Sleeper, L. A., White, H. D., Dzavik, V., Wong, S. C., ... & Topol, E. J. (1999).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tiologies, management and outcom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1(9), 625-634. https://doi.org/10.1056/NEJM199908263410901
- Reynolds, H. R., & Hochman, J. S. (2008). Cardiogenic shock: current concepts and improving outcomes. Circulation, 117(5), 686-697.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06.613976
- Thiele, H., Ohman, E. M., De Waha-Thiele, S., Zeymer, U., & Desch, S. (2019). Manage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update 2019.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0(32), 2671-2683.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