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灌注显像:深入了解肺栓塞的隐形杀手及其检测

  • 12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灌注显像:深入了解肺栓塞的隐形杀手及其检测封面图

肺灌注显像:探秘核医学的“隐形杀手”——肺栓塞

01 从不经意的气短说起

有时候,忙完一阵,快步走几步就喘不过气来,不少人会以为这是年龄大了、体力差了。其实,偶尔气喘、轻微胸闷,并不一定只是普通的疲劳。
打个比方,肺动脉就像城市里的交通要道,突然有异物堵在路中间,车辆(血流)通行就容易出问题。
这一类的信号很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忙碌的现代人,有时候觉得不舒服,一觉睡过去也就忘了。不过,长期轻微的气短可能正是肺栓塞在发出提醒。

这些早期的不适虽然不明显,却暗藏着风险。如果忽视,病情发展可能让肺部承受极大的压力,对健康也会造成更大影响。
偶尔的气短或轻微胸部不适,特别是在缺乏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别轻易归咎于年龄或劳累。

小贴士: 如果你常年处于久坐、缺乏运动的状态,出现不明的轻度呼吸急促,不妨多留意一下自己的健康变化。

02 明显的警示信号:这些症状可别忽视

  • 持续性的呼吸困难
  • 胸骨后压迫感或持续胸痛
  • 咳血、下肢肿胀或突发的极度乏力
案例小窗:
一位54岁的女性,平时身体状况良好。某天晨起突然感到胸疼并呼吸困难,几分钟后症状未见缓解且出现咳血。这种情况引起家人重视,及时送医,经检查被确诊为急性肺栓塞。

这说明,一旦出现长时间难以缓解的这些症状,特别是和胸部、呼吸有关时,要立刻就医。这类表现常常意味着肺部的血流受到严重影响,可能是肺动脉被血块“堵车”了。

⚠️ 别把反复的呼吸急促或持续胸痛当“普通劳累”,如果同时伴有咳血或下肢肿胀,建议马上挂急诊。

03 核医学:肺栓塞的“透视镜”

检查方法 检查特点 提醒信息
肺灌注显像 无创、快速,显示肺部血流分布情况 能发现血流骤减区,辅助判断血管是否被阻塞
CT肺动脉造影 显示血管结构,更适合急性大范围堵塞 部分肾功能不佳者需慎用,需静脉注射造影剂

简单来说,核医学的肺灌注显像,就像在人体里“装了一台隐形摄像头”,能追踪血液在肺内的流动,有没有出现异常区域一目了然,非常适合筛查肺栓塞。
医学研究显示,肺灌注显像对于早期或隐匿性质的肺栓塞诊断尤为关键(Tapson, 2008;Remy-Jardin & Remy, 2020)。

📝 专业小结
  • 患有基础心脏病、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时,首选的影像检查常为肺灌注显像。
  • 对造影剂耐受较差或孕妇,更适合核医学显像法。

04 做一次肺灌注显像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听到“放射性”,就容易紧张,其实用在核医学诊断上的剂量相当低,对身体影响微乎其微。流程也很简单,基本可以按下面这几步理解:

  1. 注射:在手臂静脉注射少量的微粒(标记了放射性核素)。
  2. 等待:这些微粒会被血流带到肺部不同区域。
  3. 成像:置身专用仪器下静躺几分钟,摄像机会“捕捉”肺部核素分布。
  4. 结束:拍完片子数分钟内可自由活动,无需特殊防护。
友情提示: 显像过程全程无痛,仅需配合静躺,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普通成年人全程辐射量远低于一次CT检查。

05 如何看懂肺灌注显像的结果?

拿到报告,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术语很陌生。其实核心内容只有两点:血流在肺里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没有无血流区域出现

影像表现 意义
大范围血流缺损 提示主干或分支有较大血块堵塞,常见于急性肺栓塞
小片状缺损 多为周围分支小血管被栓塞
分布均匀 说明血流通畅,肺内未见明显阻碍

检查报告有个小窍门:出现“灌注缺损与通气不一致”这一表述,常常是肺栓塞的影像学特征。万一遇到不明白的术语,最好的办法还是请核医学科或呼吸科医生解释,不必自行猜测。

💬 报告只是医生诊断的重要参考,结合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更能帮助明确病因。

06 肺栓塞的健康风险剖析

肺栓塞本质是血流被“异物”阻断,影响全身供氧。医学界统计,急性肺栓塞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右心衰竭、低氧血症、甚至猝死(Goldhaber, 2012)。
尤其是下列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 长期卧床、术后恢复、或需要石膏固定者
  • 携带肿瘤、患有动静脉疾病
  • 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患者
  • 有遗传性血液高凝倾向的人
研究数据:英国一项回顾分析指出,肺栓塞在住院患者致死原因排名前三(Konstantinides et al., 2019)。
风险绝不仅“可遇不可求”,尤其在久坐不动的生活下更容易发生。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强调整体健康管理——如果日常生活被动得多,年纪也慢慢加大,就该多关注身体的隐性变化。

07 有哪些实用的预防方法?

肺栓塞并非“无解”,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在饮食、运动、作息三方面可以这样做:

饮食推荐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深色蔬菜 富含维生素K,有助于健康血管弹性 每餐适量,凉拌、蒸煮均可
全谷杂粮 提供丰富膳食纤维,帮助改善血脂 每日早餐/午餐换一成分
核桃/坚果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益于血管健康 每次少量,不建议大量
日常锻炼与护理
  • 建议 40 岁后,每天保证中低强度活动 30 分钟,比如快走、骑自行车、广场舞等。
  • 乘长途车/飞机时,每隔1小时适度活动下肢。
  • 工作繁忙、久坐人群,应设置闹钟,每40-60分钟起身活动3-5分钟。
  • 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者,建议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并听从医师建议。
什么情况要及时就医?
  • 突发呼吸困难、胸痛,休息无缓解
  • 出现咳血、下肢红肿或疼痛
  • 近期接受手术或有长时间静止史突然身体不适
以上任何一种,请尽早选择配备专科的三甲医院就诊。

08 前沿与未来展望

其实,核医学技术的进步,也在慢慢改变着诊断方式。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影像读片中,可以帮助医生自动分析血流分布异常,快速识别栓塞位置和大小,提高了诊断速度和准确度(Topol, 2019)。

  • 结合AI辅助判读,有望提前发现更多隐匿性肺血管病变
  • 低剂量、无创的影像方式,让特殊患者(例如孕妇、肾功能受限者)也能受益
  • 未来或能通过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手段,随时监测慢性高危人群

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最实在的还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对身体信号的敏感。提前识别风险,科学筛查,是战胜“隐形杀手”肺栓塞的关键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 Tapson VF. (2008).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8(10), 1037-1052.
  2. Remy-Jardin M., Remy J. (2020). Pulmonary Embolism Imaging: State of the Art. Radiology, 295(2), 468-484.
  3. Goldhaber SZ. (2012). Pulmonary embolism. Lancet, 379(9829), 1835-1846.
  4. Konstantinides SV, Meyer G, Becattini C, et al. (2019).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5. Topol EJ. (2019). High-performance medicine: the convergence of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e Medicine, 25, 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