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时间在流逝,微创介入的奇迹
01. 急性脑梗死:我们要警惕的沉默杀手 🕰️
有时候,一次散步结束后,人会觉得有点头晕、反应比平时慢,有人会以为只是累了。身边的人也许只是随口一句:“休息一下没事的。”不过,这种“安慰”有时会忽略隐藏在身体里的小问题。急性脑梗死就常常在这样的瞬间悄悄发生了。
这种疾病,简单来说,是大脑里的某根“管道”突然被堵住了,脑细胞没了氧气供应,就像工厂突然断电,功能迅速下降。据统计,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几种病之一(Johnson et al., 2016)。每年全球有超过1千万人罹患脑卒中,而其中约七成为急性脑梗死。很多患者刚开始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直到为时太晚。
02. 快速识别脑梗:FAST法则 🚨
简单实用的FAST法则,可以帮我们甄别身边的人是不是正遭遇脑梗危机。以下是这个口诀化流程的核心内容:
| 字母 | 含义 | 具体表现 |
|---|---|---|
| F (Face) | 面部观察 | 一侧脸突然歪了,笑起来不对称 |
| A (Arm) | 手臂试验 | 抬起双臂,一侧没有力气或无法抬起 |
| S (Speech) | 语言表达 | 说话含糊,难以理解 |
| T (Time) | 紧记时间 | 任何上述症状,立刻呼叫急救 |
比如,67岁的王阿姨,饭后原本准备去遛弯,却突然发觉说话不利索,嘴角也出现歪斜。家人马上根据FAST法则判断,立即送医,及时抓住了黄金抢救期。这个案例说明,第一反应的正确与否,有时候决定着康复与否。
03. 把握急救黄金时间:时间窗的生死意义 ⏳
脑梗的治疗分秒必争。简单来讲,发病后4.5小时内被称作“黄金窗口期”。这段时间内,救治效果好,存活率高、后遗症低(Saver, 2006)。可惜不少患者因为症状轻微或家属犹豫,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 4.5小时内——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都能获得最佳效果
- 超过4.5小时——部分患者依然可以考虑机械取栓
研究指出,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损失将成千上万(Saver, 2006)。所以,遇到疑似脑梗,不“再等一下”,立即送院,才是人的大绝招。
04. 微创介入:拯救脑梗的新趋势 🩺
近年来,一项叫“机械取栓术”的微创技术慢慢普及到了更多医院。医生通过一根细导管,从大腿根部的血管“无声潜入”大脑,把血栓“捞出来”,就像专业清障车处理事故路段一样,让堵塞的血管恢复通畅。从操作过程到恢复,创伤都很小。
有位54岁男性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送达医院后被明确大血管急性堵塞。医生在2小时内进行了机械取栓,血流畅通后,这位患者恢复过程非常快,几乎没有明显遗留障碍。“像是在命运的隧道里又找到一条出口。”这是病人家属的真实感受。
05. 动脉溶栓:药物是怎么帮助病人的?💊
动脉溶栓是指在特定时间窗内,将特殊药物通过静脉输入,让已经形成的血栓“逐渐溶解”,恢复大脑的部分血流。常用的药物叫做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不过对用药时机、使用禁忌都有严格要求。
- 仅适用于4.5小时内发病的部分患者
- 对已经有大面积脑出血倾向或出血风险高的人群,并不适合
医学研究指出,越早给予溶栓药物,获益越大(Emberson et al., 2014)。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医护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所以不能私自用药。
06. 康复与预防:重拾生活信心 🌱
其实,脑梗治疗是个“接力赛”,不仅仅靠急救和手术。术后的科学康复与日常管理一样重要。合理的饮食、持续运动、控制基础疾病,可以明显降低复发机会,同时提升生活质量(Hankey, 2017)。
| 食物推荐 | 健康益处 | 吃法建议 |
|---|---|---|
| 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富含膳食纤维,辅助调控血脂 | 每天尝试一餐有青菜 |
| 低脂乳制品 | 补充优质蛋白、钙,有利血管健康 | 早餐/加餐适度饮用 |
| 新鲜水果(比如蓝莓、苹果) | 丰富抗氧化成分,减少细胞损伤 | 早、中、晚餐后可轮流食用 |
| 坚果(比如核桃、杏仁) | 提供有益脂肪酸,有助心脑血管 | 每天少量为佳 |
| 鱼类(如三文鱼、带鱼) | 提供欧米伽-3脂肪酸,保护血管 | 一周两到三次即可 |
-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比如每天快走三十分钟,有助预防再发。
- 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特别是老年人,定期体检很值得。
- 遇到持续头晕、肢体乏力、突然说话困难等新症状,别拖延,第一时间就医。
- 选择有神经内科急救和康复能力的三甲医院,能大大提升应对突发情况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 Emberson, J., Lees, K. R., Lyden, P., et al. (2014). Effect of treatment delay, age, and stroke severity on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84(9958), 1929–1935. PubMed
- Feigin, V. L., Norrving, B., & Mensah, G. A. (2017).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Circulation Research, 120(3), 439-448. PubMed
- Hankey, G. J. (2017).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Lancet Neurology, 16(11), 984-995. PubMed
- Johnson, C. O., Nguyen, M., Roth, G. A., et al. (2016).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The Lancet Neurology, 18(5), 439-458. PubMed
- Powers, W. J., Rabinstein, A. A., Ackerson, T., et a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8. Stroke, 49(3), e46–e110. PubMed
- Saver, J. L. (2006). Time Is Brain—Quantified. Stroke, 37, 263–266. PubM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