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秘黄疸:胆红素升高背后的健康信号

  • 4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秘黄疸:胆红素升高背后的健康信号封面图

探秘黄疸:胆红素升高背后的健康信号

01 皮肤发黄可能不只是“累”

日常生活中,偶尔我们会发现自己脸色蜡黄,甚至眼白都有些发黄。有时觉得是不是昨晚没睡好,或是最近太辛苦导致的。其实,皮肤和眼睛的颜色变化,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黄疸常常在一开始没有明显的不适,甚至绝大多数人在早期只是偶尔发现皮肤有点颜色变化。别忽视这些微小信号,这背后可能藏着身体正在发出的健康提醒。

TIPS: 早期黄疸往往没有疼痛,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乏力或恶心,容易被误认为皮肤问题或者单纯劳累。

02 黄疸来了会有哪些变化?

  • 皮肤和巩膜变黄:很典型的改变尤其要注意,如果颜色越来越深或者持续不退,需要及时就医。
  • 尿液加深 🍵:有些人会发现尿液变深,像浓茶一样,正常饮水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别当做小事处理。
  • 大便颜色变浅:有位42岁的男性朋友,身体感觉基本正常,但是最近大便颜色突然变浅,接着出现了皮肤发黄,后来检查发现肝脏有异常,这提醒我们颜色的改变可能和胆红素有关。
  • 皮肤瘙痒:部分人伴有明显皮肤发痒感,尤其夜间加重,这时候单纯用皮肤药膏往往没效果。
提醒: 一旦出现皮肤和尿液颜色的持续明显改变,尤其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建议按需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03 胆红素——身体的“清道夫”

简单来讲,胆红素是一种人体分解老化红细胞后形成的物质。打个比方,它就像是身体代谢的“清道夫”,帮我们把旧的红细胞“垃圾”处理掉。

类型简介主要去路
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血流中主要形式,脂溶性 需到肝脏“加工”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脏“加工”产物,水溶性 随胆汁排出体外

健康情况下,肝脏可以高效处理胆红素,保证它通过胆道顺利排出。如果这个代谢过程出现梗阻或者肝脏功能有障碍,胆红素可能积聚在身体里,表现为黄疸。

04 不同类型的黄疸怎么区分?

➡️ 肝前性黄疸: 多见于溶血性疾病,例如新生儿溶血症,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患者会很快出现皮肤和眼晴黄色,但肝脏本身未受损。
➡️ 肝性黄疸: 肝脏本身生病,比如乙肝或脂肪肝,当肝脏损伤之后,既有非结合也有结合胆红素升高,常伴有恶心、食欲变差。
➡️ 肝后性黄疸: 胆道有“堵塞”,比如胆结石、肿瘤压迫,患者多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皮肤强烈瘙痒。
小结: 临床上,黄疸类型判断常需结合血液和影像检查,肉眼往往很难区分。

05 胆红素升高的背后原因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会得黄疸?其实原因一点也不复杂,简单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

  • 肝脏疾病:各类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都是常见原因。
  • 胆道阻塞:比如胆结石、胆管肿瘤。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成人肝后性黄疸与结石直接相关 (Xie et al., 2020)
  • 红细胞问题:大量红细胞破坏时(比如地中海贫血、部分自身免疫疾病),肝脏分解产出大量胆红素,超过处理能力就出现溢出。
  • 遗传因素:如Gilbert综合征,这类人群从小胆红素偏高,症状反复但多数没有器质性损害。
医学数据: 研究(Caliendo et al., 2012)表明,肝炎和胆道梗阻在黄疸患者中占主导地位,儿童和年轻人溶血相关更多,老年人则以肝胆疾病为主。

06 黄疸是身体发出的“隐性预警”

其实,并不是所有黄疸都意味着重病,但它对医生来说是重要的“健康信号”。很多时候,黄疸的出现是疾病早期唯一提示,需要结合病史、肝功能、血常规和影像学(如B超、CT)等检验综合分析。

例子速览
  • 一位28岁的女性出现持续2周皮肤发黄,伴有乏力,肝功能化验异常,最后确诊为病毒性肝炎。
  • 65岁男性,突然黄疸加重、尿呈酱油色,之后被查出胆管癌。
别忽视: 有新发或进行性皮肤、眼白变黄时,特别是合并厌食、体重减轻、精神状态差,切忌自行用药,尽快就诊才是关键。

07 日常怎么做有助于防范黄疸?

饮食建议 具体理由 适合人群
绿叶蔬菜🥦 富含抗氧化成分,支持肝脏代谢胆红素 各年龄段
豆制品 优质蛋白,促进肝细胞修复 肝功能偏弱、恢复期人群
新鲜水果🍊 丰富维生素C,增强免疫系统 儿童、青少年
适量饮水 帮助胆红素代谢排出 成人、老年人
实用建议: 均衡饮食、多喝水、正常作息,每年体检可以筛查肝功能,对于家族有肝病或胆结石史的人来说,定期检查更关键。
小提示: 如发现皮肤、巩膜颜色变化,千万别在家死扛,尤其是颜色一天比一天深,需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

🔍 参考文献

  1. Xie, H., Chen, C., Wu, H., & Li, H. (2020). Et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adult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8(22), 5766–5774. https://doi.org/10.12998/wjcc.v8.i22.5766
  2. Caliendo, G., et al. (201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tiologies of jaundice in adults. Journal of Hepatology, 56(S2), S329–S338. https://doi.org/10.1016/S0168-8278(12)60170-7
  3. Friedman, L. S., & Martin, P. (2022). Jaundice in adults: Etiology an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jaundice-in-ad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