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突破性的希望之路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突破性的希望之路封面图

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突破性的希望之路

01 帕金森病简介:走近神经系统的隐秘角落

有时候,生活中一些轻微的不便会慢慢变成大问题:朋友见面时,你发现父母的手偶尔不自觉颤动,起初大家没太放在心上。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简单来说,它是大脑内负责协调运动的部分发生了异常,导致动作迟缓、肌肉僵硬、平衡感变差等现象。

不同于感冒突然发作,帕金森病可能在早期以“走路变慢”、“写字变小”或者“脸部表情减少”的不易察觉小变化出现,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单纯的“老了”。如果不及时干预,它会逐渐影响说话、吞咽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知识 据统计,全球约有1%-2%的65岁以上老人患有帕金森病[1],虽然不是常谈的“大病”,但影响却实实在在。

02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为何选择手术而不是药物?

刚发现帕金森时,多数人会先选择药物治疗。但实际上,长期吃药后,不少患者会逐渐出现效果下降——比如药效持续时间缩短、运动症状忽轻忽重,甚至出现了“开关现象”。

阶段药物效果常见困扰
早期 大部分症状改善好 偶尔出现药物副作用
中晚期 药效波动,控制不佳 运动障碍加重

案例:66岁的李阿姨因帕金森服药5年后,身上开始出现药效波动,走路断断续续。通过和医生沟通,尝试了包括深脑刺激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了不少。这说明,在药物效果明显下降或副作用影响生活时,手术成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案。

👉小提醒: 手术选择并不是“一刀切”,需要神经科、外科和康复科多学科评估。

03 深脑刺激术:震撼神经的现代技术

说到帕金森病手术,最受关注的是“深脑刺激术”(DBS)。它像给大脑植入一个“调节器”,用微电流调整特定区域的活动,从而减轻不受控的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

  • 原理:通过植入微小电极,稳定异常脑电活动。
  • 过程:采用局麻,术中患者清醒,医生边问诊边调整参数。
  • 恢复:手术创口小,术后几天可活动。
🌟成功案例: 一名55岁男性患者,手术前难以自理,每天需家人照顾,DBS术后震颤减轻,可独立用餐、简单锻炼。
(注:每个患者效果因人而异,需医生综合评估)

说起来,深脑刺激术副作用并不多见,但依然存在感染、出血、设备移位等风险。研究显示,DBS能使大部分合适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选用时机和个体情况都需慎重衡量[2]

🔍注意: 深脑刺激术不适用于严重认知障碍等患者,术前详查很重要。

04 其他手术方式:从传统到创新的治疗选择

并非所有帕金森患者都适合深脑刺激术,还有其他几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应用。比如立体定向毁损术,适用于特定症状明显但药物无效的患者;脊髓刺激术则主要针对步态障碍严重的情况。

手术方式主要适应症特点
立体定向毁损术 局部震颤、肌肉僵直 一次性毁损,效果直接,但不可逆
脊髓刺激术 步态严重障碍 微创,副作用较少
新型聚焦超声术 定位小脑区异常活动 无创伤、恢复快

实际选择哪种方式,主要看个人症状类型和全身状况。

05 手术治疗的前后:患者的真实体验

很多患者术后最鲜明的感受是“一下轻松了”。比如53岁的王先生,曾因帕金森晚上连喝水都要家人帮忙,手术后最简单的进步——可以独立穿鞋——让全家松了一口气。

贴士: 手术虽然能改善症状,但康复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术后1~2个月,配合康复锻炼、与他人交流,会促进恢复,让心情保持积极。

需要警惕的是,个别患者会经历情绪波动,短期内还会有不适。家属的积极参与和耐心支持,在这期间作用很大。部分高龄患者的恢复速度也会比较慢,这都正常。每位患者的改变都值得鼓励,不必在意进步快慢。

06 未来展望:手术治疗与新兴技术的结合

其实,帕金森病治疗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世界”。近年来,人工智能辅助定位、微波射频技术、个性化神经调控等新方法不断涌现。预期未来,手术方案会根据患者自身遗传、症状进展甚至生活习惯更精细定制[3]

  • 精准影像导航: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
  • 智能调节系统:根据患者活动状态实时调整刺激参数
  • 术后康复一体化:医疗团队与家庭共同参与支持
友情提示: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定期随诊、耐心康复、良好心态,依然是帕金森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总之,手术不是万能钥匙,却为不少患者打开了新生活的大门。对帕金森病家庭来说,及时就医、科学评估,和医疗团队保持充分沟通,才是收获希望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Poewe, W., Seppi, K., Tanner, C. M., Halliday, G. M., Brundin, P., Volkmann, J., ... & Lang, A. E. (2017). Parkinson disease.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13.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7.13
  2. Deuschl, G., Schade-Brittinger, C., Krack, P., Volkmann, J., Schäfer, H., Bötzel, K., ... & Voges, J.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5(9), 896-908.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60281
  3. Okun, M. S. (2012).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7(16), 1529-1538. https://doi.org/10.1056/NEJMct120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