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栓塞:你需要知道的诊断标准与预防策略

  • 36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栓塞:你需要知道的诊断标准与预防策略封面图

肺栓塞:你需要知道的诊断标准与预防策略

01. 肺栓塞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觉得胸闷、气短,不过只是偶尔出现,常会归咎于太累或者天气闷热。其实,这种感觉在忙碌的一天后很常见,本身并不罕见。但如果这些现象和运动或久坐挂钩,甚至每次上下楼梯就莫名喘不上气,人们可能很难想到和肺有关的大问题。

💡 肺栓塞指的是肺动脉被血块或其他异常物质突然阻塞,导致肺部氧气交换“堵车”。气短或者胸闷,只要非长期持续,轮流在不同环境出现,通常也不必过于焦虑。

肺是身体的气体交换“车站”,而如果肺动脉像出口被异物急刹车堵住,供氧能力马上下滑。一些医学数据指出,轻型肺栓塞可以几乎没症状,但重者足以危及生命(Tapson, V. F., 2008)。

02. 哪些人更容易遭遇肺栓塞?

  • 长期卧床: 比如有位72岁的女性因为骨折卧床三周,恢复期时突然感到胸痛和非常气短。实际检查,发现就是肺动脉被血栓堵住了。这说明缺乏活动时血液循环慢了,容易形成血块。
  • 肥胖及吸烟者: 肥胖让血管更容易受压,烟草里的化学物质则增加血液黏稠度,这些都让血栓“长”得更容易。
  • 慢性基础病患者: 诸如肿瘤、肺部慢病、心脏病等患者,血液变粘、凝血机制异常,容易构成“隐患”。
  • 近期做过大手术的人: 尤其是骨科与妇科手术后,血栓风险比平时高出不少。
  • 特殊生理期: 怀孕、产后以及服用雌激素的女性,凝血功能本就容易发生变化。
🚩 数据提示,80%以上的肺栓塞都伴随着上述至少一项高危因素(Konstantinides et al., 2019)。遇到这些情况一定要有警觉。

03. 典型症状与身体发出的“警报”

说起来,肺栓塞“闯门”的方式也分缓急。初期它可能只是偶尔胸口不适,或者呼吸比平时费劲。

阶段 典型症状 细节描述
前期(轻微) 轻度胸闷、稍喘 多与体力活动相关,休息后缓解
发作期(明显) 持续剧烈胸痛、呼吸急促、咳血甚至晕倒 休息时也不会消失,甚至越来越重

有一位57岁的男性朋友,平时爬楼速度忽然慢下来,还觉得右侧胸口阵阵发紧,后面直接出现嘴唇发紫被紧急送医。查明正是肺栓塞。这个例子提醒,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剧烈胸痛往往是身体最急的“信号灯”。

04. 肺栓塞诊断:用什么工具判断?

肺栓塞说查就查,并不是单靠一个症状就直接下结论。医学上用多种方法辅助判断:

  • CT肺动脉造影: 准确率高,能直观看到肺动脉有没有血块,是目前最常用的“金标准”。
  • 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 适用于部分不能用造影剂检查的人。
  • 临床评分系统(如 Wells 评分): 通过问诊和评估,把 “可能性高低” 用分数标示,帮助医生决定是不是要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
🩺 只有在权衡以上各项依据后,医生才能下结论。有时候,某些患者症状不明显,但结合评分和影像仍发现栓塞。

05. 实验室检查能够提供什么线索?

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检查项目,当身体有较大血块形成或溶解时会升高。在筛查肺栓塞时,大多数情况下,如果D-二聚体水平正常,则肺栓塞的可能性很小。

🔬 D-二聚体升高:多数肺栓塞患者发现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但它不是肺栓塞的“专属标志”。很多炎症、感染甚至创伤也可升高。

不过如果D-二聚体升高,医生往往会建议进一步查影像。这说明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或“筛查”风险,不能用来直接确诊。

检查项目 解读方法
D-二聚体 正常值基本排除大概率肺栓塞,升高需做进一步检查

06. 如何尽早识别并做好预防?

🌱 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身体出现小信号时及时就医、主动沟通。定期基础筛查非常关键,尤其对于有易感因素的人群。
  • 科学抗凝用药: 按照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药物能明显减少血栓再次出现的风险,特别是在术后或长期卧床阶段。
  • 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深色绿叶菜 含有丰富维生素K和膳食纤维,提升血管弹性 日常可做凉拌或汤羹,加餐均可
    三文鱼 含优质欧米伽-3脂肪酸,利于保持血管“光滑” 每周安排2-3次为宜
    坚果类(如核桃、杏仁) 有助改善血脂,防止血液过于黏稠 每天一小把,直接当零食或加在炒菜、沙拉中
  • 适度运动: 如果条件允许,简单步行和轻度拉伸都能改善下肢循环,办公室久坐人群更要间隔起身活动。
  • 及时就医: 一旦胸痛、严重气短不见缓解,尽早到有呼吸科(肺科)或大型综合医院就诊,避免拖延。
🙌 日常身体出现不明胸痛或气短,不必慌张,冷静观察变化,结合自身危险因素早些找医生聊聊,是保护自己最实在的方法。

参考文献

  • Tapson, V. F. (2008).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8(10), 1037-1052.
  • Konstantinides, S. V., Meyer, G., Becattini, C., Bueno, H., Geersing, G. J., Harjola, V. P., ... &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19).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 Kearon, C., Akl, E. A., Ornelas, J., et al. (2016).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 Chest, 149(2), 31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