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超声引导微创介入治疗:现代医学的创新突破

  • 8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超声引导微创介入治疗:现代医学的创新突破封面图

超声引导微创介入治疗:小切口 大治疗

去医院看病,最怕医生说“要做手术”。很多人一想到要在身上划一刀,总是下意识担心伤口、恢复慢,甚至留下疤痕。其实,现在有了超声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医生只需在体表开个小口子,在超声机器的精准“导航”下,精准找到病灶,往往一两天后又能舒舒服服地回家。这项新技术怎样帮助我们?下面细细聊聊。

01 超声引导技术:医生手里的“导航仪” 🛰️

超声检查很多人听说过,体检时肚子上涂点冷凝胶、探头一扫一扫,就是它的基本面貌。可超声引导,并不只是拿来看,还能“带路”——医生在做治疗时,通过可实时成像的超声,把内部结构一览无余,定位病变部位。比如取活检、抽液甚至消融肿瘤,医生只需顺着屏幕指示,把针头准确插到需要的位置。整个过程伤口极小,几乎没什么额外损伤。

小知识
  • 实时监控不依赖辐射,孕妇和孩子也可用。
  • 图像清晰,能避开重要血管,操作更安全。

说起来,超声好比医生手中的“导航仪”,让一些原来“盲打”的操作变得安全又放心。

02 小切口,大改变——微创介入的优点

微创介入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
只需1-2厘米小切口或穿刺点 切口常常大于5厘米
多数病例下,2-3天出院 恢复期较长,住院1周以上常见
术后疼痛轻微,恢复快 术后疼痛明显,活动受限
感染、并发症概率低 并发症风险相对高

拿李女士(49岁,肝脏肿瘤)为例:她经超声引导下做射频消融,仅做了小小穿刺。术后两天就能下床走路、回家照顾孙女。对比隔壁同病房做开腹手术的朋友,恢复速度大大不同。这个例子,其实能说明微创介入给患者带来的便利。

别忽视
  • 不同病情适合的手术方式需专科医生评估,并非所有情况都能做微创介入。

03 超声引导微创治疗可以用在哪里?🤔

  • 肿瘤消融:针对肝、肾、甲状腺等实体肿瘤,通过超声引导定位,配合射频、微波等能量,直接“烫死”异常细胞。
    有位62岁的男性肾肿瘤患者,医生用超声引导定位后完成消融,术后第三天已能自由活动,创口几乎看不到。
  • 穿刺与活检:遇到不明肿块、脓肿时,医生在超声下操作细针获取组织,既准又安全。
  • 囊肿、积液处理:经常见到肝囊肿、肾囊肿、关节积液,通过穿刺抽吸或注射药物,基本无恢复负担。
  • 疼痛管理、慢性疾病:如关节炎,能在精准部位注射药物,减轻副作用。

这些操作都靠超声实时成像,减小误伤风险。需要关注的是,不同部位、病变类型接受治疗的适应证会有差异,务必要听从专科医生建议。

04 手术流程都有哪些环节?

  1. 术前评估:医生详细询问既往病史、评估身体状况,部分患者需抽血、影像等检查。
  2. 定位与标记:超声下观察,精准标出病变部位,有时需多角度多次“瞄准”。
  3. 无菌准备:做好消毒、防感染工作。
  4. 手术实施:微创针具或仪器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医生盯着屏幕,逐步达到目标位置后完成操作。
  5. 术中监测:关注生命体征、超声画面有无异常反应。
  6. 术后观察:短时间留观,确认无术后并发症一般就可出院。
小结 很多患者其实最关心“疼不疼”。绝大多数操作只需局麻,创伤很小,术中可与医生随时交流感受。

05 从手术到恢复:如何平稳过渡?🛌

绝大多数患者在超声引导微创治疗后第二天能下床活动。一些项目如肝脏消融,多数三天就能恢复日常生活。局部可有轻微肿胀或短暂酸麻,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 小切口,缝针少,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疤痕。
  • 恢复期间只需按医嘱少量限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 如果术后出现持续发热、出血等不适,应立即复诊。
友情提醒 一位35岁的女性做乳腺囊肿穿刺后,第二天正常上班。这个例子说明小创伤治疗的便捷性,但术后关注个体差异很重要。

06 越来越智能的未来方向 🌟

技术还在不断进步——高分辨率超声、三维成像、智能机器辅助,都让超声引导微创介入治疗更加精确和安全。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实现更自动化的病变识别,大大缩短诊疗流程。研究显示,这类微创治疗对早期肿瘤、慢性炎症等领域的疗效非常理想[1]

看得出,随着科技进步,这种“微创+靶向”的方法,能让更多人受益,也期待它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更多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Blessberger, H., & Binder, T. (2010). Non-invasive imaging: ultrasound.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1(16), 1954-1963. 查看
  2. Livraghi, T., Meloni, F., Di Stasi, M., et al. (2008). Sustained complete response and complications rates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very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sis: A multicenter study. Journal of Hepatology, 49(5), 821-828. 查看
  3. Mauri, G., Cova, L., Tondolo, T., et al. (2013). Percutaneous ablation of liver and kidney tumors: a novel approach assisted 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European Radiology, 23(12), 3407-341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