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样到显微镜下的奥秘:病理切片制作全揭秘 🔬
01 病理切片的诞生:基础知识
医院里有些重要的诊断时刻,总离不开“病理切片”。当医生在讨论手术里取出来的组织是否健康时,病理医生就要出场了。其实,病理切片就是把人的组织做成薄片,用色彩染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细胞和结构。别看现在这么细致,这门技术的发展也有段有趣的历史。
早在十九世纪,病理切片才真正走上诊断的舞台。此后,医生们在显微镜下学会了识别每种疾病的“小花纹”。换句话说,病理切片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看到身体内部最细微的变化。正因如此,它成了肿瘤、炎症等一系列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参考:Kumar, V., et al.,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th Edition, Elsevier, 2020)
02 样本采集:精准与规范
病理切片的第一步,就是把问题部位的组织采集出来。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十分讲究:要选准位置、快速保存,还要保证不被污染。不同部位的样本操作也各不相同。
组织种类 | 采集办法 | 典型场景 |
---|---|---|
肿瘤组织 | 手术切取/穿刺取样 | 乳腺包块、肺结节 |
内脏黏膜 | 内镜钳取 | 胃肠镜活检 |
浅表皮肤 | 手术切取 | 皮肤异常斑块 |
有位42岁的男性,因为胃部偶有反酸不适,做胃镜时取了几块黏膜组织。后续的病理切片帮他及时发现了早期炎症,而不是更严重的问题。
这就说明,即使症状轻微,及时规范取样也很关键。
03 固定与脱水:为切片做好准备
采集下来的组织很脆弱,容易被空气和细菌破坏。此时就要用到“固定剂”,最常见的是甲醛。它能迅速把细胞里的蛋白质“锁”起来,像帮忙拍张定格照片。这样微观结构才不会变形、溶解。
固定完了,还要把组织里的水分慢慢“驱赶”出去,这就是“脱水”过程。因为只有脱去了水分,组织才能和包埋材料(如石蜡)更好融合。不过要注意,脱水速度不能太快,否则组织会收缩、皱缩,最后影响观察。
- 固定不良:切片细胞边界不清,容易误诊。
- 脱水不充分:染色后图像模糊,一些病变看不出来。
- 经验判断很重要,规范操作是关键。
04 包埋与切割: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下一步,把脱水干净的组织嵌到包埋材料里。石蜡是常用材料,能把组织固定成块,方便后续“切片”。操作时要确保石蜡渗透到每个角落——否则某些部位可能会碎掉。
切片这一步,要用“切片机”把这块石蜡包裹的组织切得极薄,一般4-6微米(1微米是头发丝的1/60)。这一步有点像雕刻,既要手稳心细,还要对不同组织的硬度有经验。临床上甚至有人把切片师称作“艺术家”。
以一位60岁女性为例,她因为乳腺出现持续小结节进行切片检查。医生正是依靠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才判定结节性质,为手术决策提供了依据。
- 温度要稳,避免石蜡软化影响厚度
- 切片刀锋要常换,避免撕裂组织
05 染色与显微观察:绚丽多彩的背后
透明的组织片其实看不见太多细节,这时候“染色”就派上用场了。常见的“HE染色”,让细胞核呈紫蓝色,细胞质变成粉红色。这样一来,不同结构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染色法 | 用途 | 观察效果 |
---|---|---|
HE染色 | 常规病理分析 | 基础结构分明 |
免疫组织化学 | 检测特殊蛋白及肿瘤标记 | 靶向呈色,分型明确 |
PAS染色 | 识别糖原、真菌等 | 某些疾病专用 |
显微镜下,各种颜色如同花园里的拼图。医生一点点比对、分析,辨认异常细胞、肿瘤组织。不仅如此,一些特殊染色还能帮助判断疾病分型,这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向。(参考:Dey, P., Basic and Advanced Laboratory Techniques in Histopathology and Cytology, 2018, Springer)
06 病理诊断:从切片到临床决策
完成染色后,病理医生会坐在显微镜前详细辨认。其实,这一步关乎患者未来的每一步。医生会根据切片上看到的细胞形态、排列以及染色情况,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比如有一位28岁的女性,因宫颈筛查偶然发现异常,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早期癌前病变。正是切片诊断让她及时接受了处理,从而避免了严重后果。
病理切片结果 | 后续临床操作 | 健康提醒 |
---|---|---|
良性病变 | 定期复查,无需治疗 | 注意定期体检 |
恶性肿瘤 | 手术、放化疗等 | 需综合团队会诊 |
炎症/其他 | 药物或随诊观察 | 配合医生指导 |
小结:病理切片不是终点,而是指导整个治疗方案的“指挥棒”。只有规范每个细节,结果才能真正可靠。(参考:Rosai, J., 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11th Edition, Elsevier, 2018)
实际上,不同疾病的切片诊断方案并不完全一样,这也是为什么遇到疑问一定要交给专业医生判断的原因。
07 实用建议与日常关注
平时生活里怎么做,才能在需要时获得准确的病理切片诊断?
- 出现身体持续异常(如肿块、出血、溃疡),建议尽早至正规医院咨询,明确是否需要取样活检。
- 医疗机构的病理科室设备及人员水平差异较大,选择时可参考医院级别、相关认证及临床口碑。
- 切片采集时听从医生指导,不要擅自处理采集部位,也不要自行涂抹药膏。
- 术后报告分析如遇不解,可向主诊医生或病理科医生详细咨询。
- 日常饮食可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提升身体防御力。例如:
西蓝花: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有益细胞健康,建议每周吃2-3次,不同做法搭配。
深色莓果:含丰富花青素,能减少自由基损伤,每天少量即可。
参考文献
- Kumar, V., Abbas, A.K., Aster, J.C. (2020).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th ed.). Elsevier.
- Dey, P. (2018). Basic and Advanced Laboratory Techniques in Histopathology and Cytology. Springer.
- Rosai, J. (2018). 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11th ed.). 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