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当生活变得黯淡:识别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及应对策略

  • 1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当生活变得黯淡:识别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及应对策略封面图

当生活变得黯淡:识别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有时候,人会突然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动力。原本喜欢的运动变得难以坚持,看一看窗外的阳光,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身边的亲朋偶尔会察觉出你有些变化,但你自己或许只觉得最近有点不在状态——其实,这正是抑郁症的早期信号。下文,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梳理下,抑郁症都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以及面对这些变化时该如何行动。

01 情绪的小幅波动:平常心的忽隐忽现

抑郁症并不是一下子让人天昏地暗,初期它来的十分隐蔽。可能是最近几周,总是感到心情低落,却又说不出什么特别大的烦恼。有的人会觉得无缘无故脾气变得有些暴躁,更容易因为小事郁闷;也常常对生活里的点滴变得麻木,没了往常的乐观。

其实,这类变化最容易被忽略——有位28岁的女性上班族,最近时常觉得比平时更难专注工作,晚上回家后总提不起精神,偶尔对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这类轻微、偶发的心理变化,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值得稍作关注了。

🔍 别忽视:情绪偶尔失落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影响生活,最好给自己的心理健康“亮红灯”。

02 沉默不是金:社交圈子变窄,警惕关系疏远

  • 主动减少聚会:越来越不想参加朋友聚会,即便邀请也常常推辞。
  • 家庭沟通减少:家里人问什么都懒得回应,总是觉得“说多错多”。
  • 职场关系冷淡:平时的同事聊得很少,工作沟通总想一两句话结束。

比如,一名34岁的男性销售,最近总对外出应酬感到心累,经常用“工作累了”拒绝聚会,甚至电话也是能免就免。这类人际关系的主动断点,是抑郁症比较常见的信号之一(Wittenborn et al., 2022)。

📱 友情小建议:哪怕只和一个朋友说一说,也能稍微缓解心里的压抑。避免一味封闭自我,是情绪自救的小技巧。

03 兴趣“走丢了”:喜欢的事提不起劲

对许多人来说,兴趣爱好是生活的小惊喜。但在抑郁症的早期,有些人会突然对原本很投入的事情丧失兴趣,无论是打球、追剧,还是烘焙,甚至连以前最喜欢的猫咪都觉得无趣。

一位22岁的大学生,曾热衷于写作,近期却连日记也不想动笔。无一例外,这种对喜好失去热情的状态,往往伴随着动力的减少,让本来能让人开心的小事逐渐看起来索然无味。

🎯 小提醒:一时的兴趣丧失可以理解,但如果长达数周没法缓解,这可能是心理健康的小警报。

04 不明原因的疲惫与困倦:身心的双重负担

抑郁症并不只是心理的变故,很多患者会反映身体的反应:比如一直觉得很累,好像背上背着一袋石头,哪怕睡足了八小时还是没精神。有的人甚至还会觉得没胃口或者身体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但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现象 生活表现
持续疲劳 起床困难、全身无力、活动量减少
睡眠质量差 即便长时间休息,也经常觉得没睡醒
身体不适 例如头痛、肠胃不适等,但查不出具体原因

其实,身体和心理常常像一部互相牵引的机器。连续性的身心疲惫,提醒我们关注情绪背后潜在的心理因素,而不仅仅是休息不够这么简单(Fava et al., 2016)。

05 思想“卡壳”:思维模糊与消极反复出现

抑郁症时,大脑好像进入了一团雾中。有的人会发现记忆力有点下降,原本能集中注意力做事,现在却总是莫名其妙走神。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反复琢磨一些负面的想法,比如“是不是我做错了”,“以后会不会更糟”。这些消极思维有时候就像回环音一样挥之不去。

以40岁的女性小学老师为例,最近常感觉上课时思路发散、对教学不再专注,下班路上会不断回忆哪些教学细节“没做好”。这样较为明显、持续的思维困顿和自责,是抑郁加深的信号,尤其需要家人留意。

💡 可以这样做:试着列清单,把容易陷入的消极想法写下来,再尝试换角度思考,有助于减少过度自责的循环。

06 风险分析: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风险因素 说明
遗传倾向 家族中有抑郁症史,个人发病风险显著升高(Kendler et al., 2020)
压力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压力事件会导致脑内神经递质波动增加
慢性健康问题 比如长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可影响大脑激素平衡
作息紊乱 昼夜节律打乱、熬夜等使睡眠障碍加重,容易“推一把”抑郁风险

研究发现,全球约5%的成年人在一生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抑郁困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而基因、生活事件和健康状况等多重因素叠加时,会让风险成倍上升。

🛎️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抑郁症的影响,不只是某一类人群才会出现。

07 应对与预防:科学调护让阳光照进生活

🥗 充足营养
例如深绿色蔬菜和全谷物,富含B族维生素,有利于神经系统稳定。建议每天至少搭配一份。
🏃‍♂️ 规律运动
快走、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能促使脑内多巴胺等“快乐因子”上升。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比较合适。
🛏️ 保证睡眠
每天尽量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有助于情绪平稳。睡前减少玩手机。
🤝 维持社交
保持与亲友的沟通,即使只是偶尔聊微信,也能减轻内心孤独感。
🏥 特别提醒:如果自己发现持续性情绪低落、无法调整,建议主动咨询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正规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心理科都可以挂号检查。首次咨询不用压力太大,就是聊聊天、了解情况,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日常的情绪低落有时候只是暂时的波浪,但如果持续失去兴趣,社交变得困难,以及总觉得精力枯竭,就不是简单的“压力大”那么轻松。生活偶尔黯淡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懂得辨别——发现自己或者朋友有上述早期信号时,及早关注、科学对待,生活还是有望慢慢亮起来的。

主要参考文献

  • Fava, M., & Kendler, K. S. (2016).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uron, 91(1), 1–13.
  • Wittenborn, A. K., Natoli, M., James, K. E., & Wolford-Clevenger, C. (2022). Social Disconnection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99, 102084.
  • Kendler, K. S., Gatz, M., Gardner, C. O., & Pedersen, N. L. (2020). Clinical indices of familial psychiatric risk and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77(6), 620–627.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epression: Key fa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