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幻境:揭开幻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01 幻觉是什么?并不都是“看见幽灵”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觉得有人喊你名字、偶尔还是“看到”角落有影子?这些可能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其实,幻觉并不只是电影里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它可以很小、很短暂、很生活化。
- 视觉幻觉:看到明明不存在的画面、光影。
- 听觉幻觉:听到无来源的声音或说话。
- 嗅觉幻觉:感到现实中没有的气味。
- 触觉幻觉:体会到虚假的接触或虫爬感。
- 味觉幻觉:尝到不存在的味道。
大多数幻觉不是无中生有,往往和我们的情绪、压力等因素有关。出现幻觉时,并不总是精神疾病的表现,轻微的、偶尔的一些感受在健康人群中也可能会出现。
02 “幻觉的舞台”——大脑里有哪些参与?
简单来说,各种幻觉就像一出“大脑舞台上的错觉戏剧”,不同区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当这些“演员”分工混乱时,幻觉就有机会溜进我们的感知世界。
| 大脑区域 | 主要功能 | 与幻觉相关 |
|---|---|---|
| 视觉皮层 | 处理眼睛来的视觉信息 | 视觉幻觉常见“发源地” |
| 听觉皮层 | 分析耳朵接收到的声音 | 听到不存在的话音 |
| 前额叶 | 决策、判断真实性 | 判断现实与虚假内容 |
| 顶叶/边缘系统 | 感知、记忆、情感 | 幻觉体验的“情感色彩” |
| 嗅觉皮层 | 气味感知中转站 | 闻到并不存在的气味 |
病例示例: 有位39岁的女士,因为连续几晚熬夜赶项目后,开始在深夜听见自己名字被叫,却家里没人。从她的情况中我们能发现,短期极度疲劳也可能让大脑的感知“开小差”。
03 大脑“化学信使”在幻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说到幻觉,“神经递质”这个词经常出现。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大脑的“快递员”,负责转送信息。如果快递失误、投错或丢件,就容易出现奇怪的感知现象。这里不做比喻,只列举主要角色及简要作用:
- 多巴胺(Dopamine): 过多时,大脑对信息处理变得“兴奋”,容易误判无意义的脑信号,从而出现幻听、幻视。
- 谷氨酸(Glutamate): 作为主要“兴奋性递质”,调节信息传递。平衡失调,可能导致现实检验功能失误。
- 伽马氨基丁酸(GABA): 抑制过度兴奋,缺乏时容易让大脑“过敏”,产生幻觉体验。
04 幻觉怎么发生?几个日常生理诱因
大脑虽然强大,但受很多因素影响,它并不是“金刚不坏”。在某些情况下,幻觉更容易“乘虚而入”。下面这些情况就是常见的生理诱因:
- 药物影响:比如服用某些抗抑郁药、麻醉剂或精神活性物质,有可能使神经递质紊乱,短时间内出现幻觉感受。
- 严重缺觉:连续通宵或慢性失眠时,认知调控系统变弱,唯一一次睡不着不至于产生幻觉,但长期熬夜危险增加。
- 高压或强烈情绪:心理极度紧张、恐惧时,有些人会突然听到“有人在说话”,这其实是大脑应急状态下的假象。
- 生理疾病:严重感染、代谢紊乱、高热等急性状态,有时会让大脑功能“短路”,偶见幻觉。
提醒案列: 一位82岁老年男性因肺部感染高烧数天,出现看见窗外有人飘过的幻觉。医生判断,属于感染相关的急性谵妄症状。这个现象在高龄、身体虚弱时更常见。
05 幻觉和精神疾病有多大关系?
虽然偶尔的幻觉并不可怕,但长期、持续的幻觉,往往是某些精神障碍的“红灯信号”。下面主要介绍相关疾病的表现,以及幻觉在诊断中的意义。
- 精神分裂症:听觉幻觉最常见,反复“听见”有人说话是典型表现。并伴有妄想、思维杂乱等症状。
- 抑郁症:极端情况下,可能有消极内容的幻觉,如听见自责声。通常伴有情绪极度低落、兴趣缺失等。
- 躁郁症:病程中可能在极度亢奋或抑郁时体验特殊幻觉,表现形式多样。
- 其他: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也会因认知功能障碍出现幻觉。
06 日常如何预防和应对幻觉?实用建议清单
面对偶发的“幻境来访”,与其慌乱,不如主动调整生活节奏。大多数幻觉都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得到缓解。以下是几条具体的方法供参考:
- 均衡饮食:多吃深色蔬菜、全谷物和含丰富ω-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核桃),有助于神经系统健康。
- 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能调节大脑和情绪,是天然的“修复剂”。
- 适度运动:每周坚持3次快步走、瑜伽或游泳等,都利于改善压力和促进“正向化学信使”分泌。
- 心理疏导:伙伴交流、心理咨询都是释放压力的好选择。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 及时就医:遇到幻觉持续、影响日常或伴随明显情绪或行为失控,建议尽快到神经精神专科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详细评估。
|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 蓝莓 | 富含花青素、保护神经元 | 每周2-3次,每次一小碗 |
| 核桃 | 有助大脑功能维持 | 每天5-10颗为宜 |
| 三文鱼 | 丰富ω-3脂肪酸,支持神经系统健康 | 一周2次,每次约100克 |
| 菠菜 | B族维生素,有益神经健康 | 每日1份,清炒或凉拌 |
07 参考文献
- Howes, O. D., & Kapur, S. (2009). The dopamine hypothesis of schizophrenia: version III — 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0(7), 538–550.
- Waters, F., et al. (2014).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in Schizophrenia and Non-Schizophrenia Populations: A Review and Integrated Model of Cognitive Mechanism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40(Suppl 4), S255–S262.
- Jardri, R., Hugdahl, K., et al. (2016).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from phenomenology to neurophysi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2(9), 535–550.
- Madison, A., & Zandi, P. (2010).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schizophrenia: an overview.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1(6), 50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