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影: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可能遇到一些难以忘怀的瞬间。无论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身边亲人的离去,或是亲眼见证极端场面,有时这些经历悄悄地烙印在心里。有人常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地放下。有时,创伤留下的阴影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久得多。
01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
简单来讲,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发生在个人经历了极端恐惧、威胁、灾难或重大变故后。有时,目睹这些事件也会产生类似影响。
这类心理冲击不仅会影响情绪和思维,还可能在行为上留下痕迹。有人会觉得自己一直困在“过去的那个时刻”里,难以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
常见创伤类型 | 生活中的例子 |
---|---|
车祸或自然灾害 | 亲历重大交通事故、地震等突发情况 |
突发暴力事件 | 被抢劫、遭遇攻击等 |
亲人离世 | 至亲突发离世,身心打击 |
特殊职业压力 | 救援人员、医护在重大事故中目睹创伤场面 |
02 常见症状分为哪几类? 🌀
- 再体验症状: 经历相关记忆闪回、做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恶梦。
- 回避反应: 主动避开与创伤相关的人、地、事,甚至压抑与事件有关的记忆。
- 负面情绪和认知改变: 情绪低落、与人疏远、自我评价降低,常觉得自己无能或世界不安全。
- 兴奋与警觉状态: 经常感到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睡眠质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
03 再体验:记忆像倒带一样出现
再体验是PTSD比较典型的表现。有时,没有任何征兆,记忆中的创伤片段就突然浮现在脑海,就像老电影倒带一样反复上演。有30岁的王女士,在经历一次严重交通事故数月后,夜里常被噩梦惊醒,白天坐公交时听到急刹车声也会突然焦虑、全身紧张。
这类体验不光带来恐惧,还可能让人回避日常活动,甚至怀疑生活会不会再有类似意外。
04 回避:主动封闭与自我隔离
回避行为指的是尽量绕开与创伤有关的一切。有的人会故意不踏入“事发地”,也不愿和任何相关的人或物打交道。更有甚者,尝试忘掉那段记忆,结果却变得经常发愣,和别人交流变少,自己像被困在一堵“透明墙”后面。
一位45岁男性在遭遇严重工厂事故后,选择长期不接触与厂区相关的话题,朋友聚会也不再参加,与家人的沟通慢慢变少,甚至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动力。
05 负面情绪:情绪变低、与人疏远
经历重大创伤的人,往往很难恢复内心的平静。焦虑、愤怒、愁闷、甚至对人生感到无望,这些负面情绪常常缠绕不去。不仅如此,他们也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对身边的人产生疏远感。这种心理状态像一片厚重的乌云,让生活变得灰暗无光。
表现 | 日常例子 |
---|---|
持续悲观 | 经常说“我什么都做不好” |
关系疏远 | 朋友联系后发信息也不回 |
失去热情 | 原来喜欢的运动、聚会都不想参与 |
06 兴奋反应:总感觉要出事
长期处于“打起十二分精神”的状态,是PTSD中的兴奋反应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浅、易被惊醒、心跳容易加快,注意力分散。像是一直担心危险就在某个角落,这种持续的紧绷感,让人身心俱疲。
23岁的肖同学曾在学校经历突发暴力冲突,之后的日子晚上总是醒来,听到楼道里的响声就坐不住,白天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
07 风险与成因:哪些因素在作祟?
- 重大意外或危机事件:亲历生命受到威胁、受伤、极端压力等。
- 脑部生理因素:研究指出,创伤后,有些人的大脑杏仁核(管理情绪)和前额叶皮质(调控思维)功能发生改变。
- 个人心理特质:部分人因过往性格、应对方式或压力耐受力较差,更易受影响。
- 家族遗传倾向:遗传背景也被证实可能增加风险。
- 性别和年龄:女性和儿童经历严重事件后患PTSD的比例更高。
⏩ 一项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约6.8%成年人一生中会发展为PTSD(Kessler RC et al., 2005)。不过,仅有少数高危个体会发展为长期障碍,大多数人在获得支持后能逐步恢复。
(North CS, Pfefferbaum B. “Mental Health Response to Community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3)
08 日常调适与预防小贴士 🟢
- 新鲜蔬菜水果:有助维持肠道和大脑的良好代谢状态。
- 全谷物食物:米饭、燕麦等提供持续能量,能帮助情绪稳定。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大脑健康。
- 保证充足睡眠,有助大脑修复和恢复。
- 尽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晚睡、暴饮暴食。
- 轻松步行、瑜伽、冥想等能帮助减压。
- 每周3-5次的中等强度活动有益心理健康。
- 不必强撑,有负面情绪可以向可信赖的家人、朋友表达。
- 如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 精神心理科门诊(大医院一般设有心理卫生中心)
- 社区心理服务(部分社区设有心理健康服务室)
09 面对创伤,如何迈出第一步?
创伤后应激障碍并非无法克服,只要及时接受理解和支持,就能慢慢找回自我。其实,把心里想说的话,讲出来,就是开始恢复的一步。有些看似“小问题”,如果迟迟不缓解,不妨主动去心理门诊谈谈,也许比你想象的更有效。
关心自己,更关心身边的人,一句问候、一次陪伴,常常是最温暖的帮助。生活虽有阴影,但太阳总会照进来。
参考文献(APA格式):
- Kessler, R. C., Berglund, P., Demler, O., Jin, R., & Walters, E. E. (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6), 593–602.
- North, C. S., & Pfefferbaum, B. (2013). Mental health response to community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310(5), 507–518.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Yehuda, R. (2002).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 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