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波动与管理的全面指南

  • 1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波动与管理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双相情感障碍:在情绪的起伏中寻找平衡

01 生活中的“小波动”——早期信号不明显

有些人总被说“脾气大、变得快”,其实这未必只是性格问题。比如学生小任,最近几个月常常莫名其妙很兴奋,一下子又低落下来,但持续时间都不长,自己也说不上理由。这样的情绪波动往往被家人忽略,觉得只是压力大。

不过,早期双相情感障碍和日常情绪不同,轻微的“开心、烦躁、落寞”总夹杂在一起,也许有时只是晚上睡得少、说话多,但很快又恢复正常。和感冒的小打小闹比起来,这种波动来得很隐蔽,让人误以为只是偶尔劳累。

👀 小TIPS:如果你偶尔感觉精力非常充沛,之后又会常常感到情绪低落,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暂时不需要太担心。但记得关注持续性和影响程度。

02 情绪“过山车”——明显警示信号

当双相情感障碍进入发作期,情绪波动就不再是“小情绪”,而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工作和家庭。有位42岁的男性患者,曾在半个月内对新计划特别投入,常常彻夜不睡,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甚至突然辞职创业。等到情绪一落千丈,就会宅在家里,不与人交流,连饭都不想吃。

  • 躁狂发作:表现在极度开心、夸大自信、出手大方、易怒等,容易做出冲动决定。(比如突然举债开新公司)
  • 抑郁发作:表现为持续低落、兴趣丧失、注意力下降,甚至对日常小事也无法集中精神。有时会迟钝到好友都感到陌生。
  • 睡眠等生理节律变化:躁狂发作时,睡得极少还觉得精力旺盛;而抑郁发作时,整天都不想起床或彻夜难眠。
⚠️ 别忽视:当这些表现持续一周以上或者严重扰乱生活时,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帮助。

03 为什么会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1. 遗传易感性
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患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研究显示,一级亲属中有人罹患该病,其他成员患病概率可升高至10%以上(Merikangas et al., 2007)。

2. 脑内化学物质变化
情绪调节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这些物质失衡被认为是发病核心原因。

3. 环境与生活压力
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比如离婚、失业或身边人去世——也可能促发发作。

4. 年龄因素
本病多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首次发作,20-30岁人群相对集中(Grande et al., 2016)。

风险因素 具体表现
基因遗传 家族有类似病史,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神经递质波动 大脑调节情绪的“化学信号”异常
严重生活事件 经历失业、亲人离世等重大压力
年龄特征 发作高发年龄段:20-30岁
📚 研究数据:有家族史的青年群体更需要关注情绪变化(Merikangas KR, Jin R, He JP, et al., 2007)。

04 双相I型和II型——类型不同、表现不同

说起来,“双相”其实也分两大类。
双相I型:以底色浓烈的躁狂发作为主,往往表现得更为剧烈,比如投资巨资、情感极度放纵,发作期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妄想。
双相II型:则主要是抑郁严重、偶尔夹杂“轻躁狂”,换言之,就是时间大部分都处在低谷,但也有一小段时间突然变得过于活跃、话多而冲动(却没有I型那么极端)。

💡 小贴士:II型更容易被误认为是单纯抑郁症,因为“轻躁狂”经常被忽略或误解为性格外向。

05 如何准确诊断与区分双相情感障碍?

  1. 症状梳理:医生会仔细询问躁狂和抑郁表现的起止时间、严重程度;如果发作多次或持续两周以上,需高度警惕。
  2. 标准参照: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
  3. 家族和经历询问:有些人自己意识不到异常,家属描述很关键。
诊断环节 要点
精神症状了解 观察情绪波动持续性与严重性
医学标准 按DSM-5/ICD-11标准综合判断
家族病史排查 有无同类病史和重大生活压力经历
🖊️ 提示:精神科医生会对症状和家族史综合分析,普通体检项目通常无特异性。

06 积极管理:日常照护与预防建议

有研究表明,行为干预、饮食调整与规律生活对情绪波动十分有益(Geddes & Miklowitz, 2013)。

  • 杂粮食品(如燕麦、小米) · 为大脑提供稳定能量,平稳血糖,有助于情绪稳定。每周尝试用杂粮替换主食3-4次。
  • 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 · 富含Ω-3脂肪酸,有利于神经保护。每周2次,蒸、煮为宜。
  • 新鲜叶菜和坚果 · 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调节神经递质。日常可视作加餐,与正餐间隔食用。
  • 合理作息+规律锻炼 · 每天保持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结合简单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
  • 形成支持网络 · 和亲朋保持沟通,适当表达情感,能极大缓冲压力。
🧑‍⚕️ 就医建议:如果情绪问题影响到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建议找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评估。初诊可选择当地二级或三级医院,后续根据需要定期随访。

07 结语:关注情绪健康,也是一种关心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偶尔感到快乐或低落很正常。但如果这种“过山车”让你很困扰,也别自责或羞于启齿,主动寻求帮助会更快恢复日常生活。照顾好心情,其实也是在照顾自己。

🌈 情绪疾病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和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如果你正经历这些波动,不妨和专业医生聊聊。

主要参考文献

  • Merikangas KR, Jin R, He JP, et al. (2007).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4(5): 543-552.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1561-1572.
  • Geddes JR, Miklowitz D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